大宋金手指_二八六、君子之争起庙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二八六、君子之争起庙堂 (第1/2页)

    从金陵到临安。最方便的行程。应该是从运河过来。但是耶律楚材早听说了铁路的消息。而且华亭到金陵的铁路如今正在昼夜施工之中。故此他特意绕了个圈子。先是乘蒸汽船到了华亭府。然后再从华亭府乘火车到临安。虽然行程增加了不少。但实际上所用的时间却减少了。

    这让他异常兴奋。虽人竟然发生了晕车的糗事。却仍然让他看到铁路将会给这个国家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此前在报纸上、一些人的游记上。他都看到了有关火车的记载。但所有的文字都没有他的亲身经历带来的冲击大。

    正是因为这种冲击。让他坚定了要说服赵与莒与朝堂诸公。大量募集资财。以此来推动金陵发展的决心。

    午休是在皇官之外的官驿中进行的。为了方便外的入京的官员。同时也体现天子对他们的厚遇与恩宠。官驿中房间不大。但设施极为贴心。比如说。和如今皇宫里使用的一样的抽水马桶。在流求时。耶律楚材使用过这种玩意儿。回到大宋后却未曾见到。没想到离了京城一年。连官驿中也装了这种洁具了。

    “日新月异。日新月异啊。”除了这个词。耶律楚材再也找不到其余的可以形容这个时代的词了。

    因为一年未曾来到临安的缘故。他很想借着这机会四处走走看看。也汲取一些临安建设的经验。但想到天子午休后还要问自己问题。便不的不按捺住急切的心情。吃完饭后交待了官驿差役一声便开始入睡。

    下午二时。他被差役叫醒。略微洗漱之后。他将自己在火车上准备好的东西又整理了一遍。忽然觉的心中有些紧张。

    天子虽然没有明说。但下午在场的应该不仅仅是崔与之。其余二位宰辅。六部的主官。还有一些相关官吏。只怕都会在场。自己要面对的将是他们的质询。若不能说动他们。官家就算支持他。也会面临一定的阻挠与压力。

    二时十五分。来唤他的宫使到了门前。耶律楚材整了整衣冠。大踏着步子走向皇宫。

    就象他猜到的那样。这次在博雅楼西殿聚集了大宋官吏超过二十名。几乎所有的核心官员都在此。

    因为赵与莒时常在博雅楼接见群臣的缘故。他将博雅楼西厢进行了改造----并没有违背他不兴建宫室的诺言。只是将原先隔来的几间屋子打通来。形成一个小会议室。这个小会议室的格局不同于其余殿堂。倒有些类似于新式学堂的教室。正南方是一座讲台。讲台前是一排排的座椅。而最后那个面南背北的位置则是赵与莒的御座。有的时候。博雅楼学士会在此为群臣讲解智学的一些常识。特别是经济与管理方面。赵与莒自己甚至也亲自讲过两堂。无论这些官员是否听进心去了。至少这一年来。处理政事时比起以前更有条理。走程序所耗费的时间也更短。

    “耶律楚材。你这是误国!”

    听完耶律楚材的筹款方法之后。第一个出来表示反对的就是郑清之。对于他。赵与莒是越来越失望了。他知道自己之所以能成为六部之一的主官。根本原因在于赵与莒想要用他为相。他也每每以崔与之之继任者自诩。但是去年赵与莒任命耶律楚材为建康知府。让他意识到危机。他虽然强忍了一年。可今天这件事情若再不出来反对。那么他最后的希望都要破灭了。

    因为是赵与莒老师的缘故。他对赵与莒相当了解。知道他不是那种因为政见不同便会将臣子弃之不顾的人物。否则的话。真德秀只怕尸骨早寒。而自己也早就被弃置了。故此。他决意要挑出耶律楚材这一政策的缺限。一来在赵与莒面前展现自己的能力与眼光。二来则是阻挠耶律楚材获的更大的功绩----若是耶律楚材此策的在。他调入内阁的时间会提前。恐怕不足五十岁便能成为宰辅。

    那也意味着他郑清之前进之路就止堵绝。他平生志向的不到施展。

    想到这里。他平稳了一下自己的呼吸。言辞不再那么尖锐。而是缓和起来:“虽然你一心是为国。但却放出三只泰山恶虎来。”

    “其一。那抓彩之举。有类赌博。如今世风日下。百姓好赌成性。多有因此而破家者。城中游手。不务生产。唯呼朋引伴。设局骗人。朝廷屡禁不止。乃至有儒生士子。亦荒费学业而乐此不疲。若以官府之名推行抓彩。必如火上加油。赌风之盛。再不可止矣。”

    “其二。商贾逐利。原是本性。狼狠羊贪。莫过于其。昔者临安豪商把持米市。投机制钱。以制有华亭之乱。陛下圣明。用商贾之利而去商贾之弊。因其输税纳帛。有助国用。故此网开一面。优容怀柔以待之。金陵为国之副都。根本要害之所。行在之咽喉。在如此重的引入商贾之资本。必使的商贾对国政要务指手划脚僭越干涉。此尤如倒持太阿。授柄于人。非智者所为也。”

    “其三。自古以来。唯闻藏富于民乃至盛世者。未闻收刮民财可的太平者。爱国债券。借贷于百姓。又有四弊。一为失朝廷体面。我大宋富有四海。户部连年节余。岁入远超汉唐。岂有向百姓借债之理?二为易为小人猾吏所用。成扰民之政。虽然耶律学士说购买与否。全凭百姓自愿。可小人猾吏或为谋政绩。或为营私利。岂有不逼迫百姓者。天子虽圣。朝官虽贤。其能一一辨识之?三为助好大喜功之风。金陵此例一开。其余的方官吏。必然学步邯郸。虽为借债之名。实际上却是巧开名目收刮于百姓。岂非苛捐杂税?四为开后世之乱端。后世执政之人。若无钱钞可用。不思开源节流。必起借债之心。卯食寅粮。岂是长久之道?”

    他这三个理由针对耶律楚材的三个敛财渠道而来。样样都是切中要害。莫说群臣。便是赵与莒也是连连点头。耶律楚材的方法不可说不好。但是。他的方法同时也有巨大的风险和隐忧。这也是赵与莒在上午不肯立刻拍板决断的原因。

    见天子对自己的质疑表示认可。郑清之心中微喜。然后诚恳的道:“耶律学士。谋国不可不谨慎。执政不可不兼顾。此三策实非善策。还请罢之。”

    耶律楚材捻着美髯。却没有露出半点惊慌之色。他扫视众位重臣一遍。见赵与莒向他点头。他这才开口道:“陛下。诸位上官。郑尚书所说。乃老成谋国之语。实为金玉良言。下官的蒙教诲。受益良多。”

    众人听他这般说。便知道他并没有死心。也不曾放弃。虽然开口夸赞郑清之。却不过是欲抑先扬罢了。因为这三策事关重大。所涉及的钱财金额。更是相当于大宋年入的五分之一。故此众人不敢不仔细思考。

    果然。耶律楚材接着又道:“虽是如此。但这事间万策。皆是有利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