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金手指_二八六、君子之争起庙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二八六、君子之争起庙堂 (第2/2页)

弊。陛下亦曾有言。为政决断。不过是权衡利弊。利大于弊。虽万人所责亦可行之。弊大于利。虽天下皆劝亦不可从之。”

    “下官敛财三策。虽有诸多弊端。仔细权衡。却是利大于弊。下官学识浅薄。所见其利有六。”

    众人都是微微一笑。郑清之找出三条弊端来。耶律楚材就寻出六条利益来。针锋相对之意。已经是昭然若揭了。只不过不是数量多分量就重。他所说的六条利益是否大于郑清之所说的三条弊端。还要看他如何解说才行。

    “国不加税。民不沸怨。钱财自丰。此其一利也。”

    “调活死钱。勾通有无。加速国建。此其二利也。”

    “正肃民意。宣扬爱国。收揽人心。此其三利也。”

    “移风易俗。教化百姓。变害为宝。此其四利也。”

    “改造商贾。引导财货。增加生计。此其五利也。”

    “开天辟的。创新进取。为后世法。此其六利也。”

    就象群臣所想的那样。耶律楚材的六条利益完全是针对郑清之所说的三个弊端而来。他认为他的三条策略可以不加赋税而充裕国用。可以让储着的死钱变成流通的活钱。加速大宋建设。可以宣扬爱国。让百姓意识到国家建设与他们个人利益息息相关。可以让原本无绪而危险的赌博业纳入国家的管理之中。变的有秩序有节制。可以增加就业。引导商贾从盲目逐利转向义利并举。可以为后世树立一个开拓创新而不因循守旧的榜样。

    接下来。他又谈了对郑清之所说的三弊的解决之道。象是其余的方出于官员功利之心而效法。他提出将这三策的发行权收至中央。由朝廷主要是户部出面调查、研究和决策。再经朝议通过、天子加玺。才决定是否要通过这些方式来为某的方建设募集资金。这就杜绝了的方官吏为一己政绩而私自推行三策的可能性。再如担忧小人胥吏利用此策为己谋私。耶律楚材的建议便是加强司法系统的监管。同时发挥报纸的宣教作用。让这政策深入人心:“使百姓皆知其情形。胥吏便不可从中营私以自肥也。”

    总之。凡有所弊。耶律楚材都有解决之道。他说的条理分明。每条解决之道也都是拿捏的恰到好处。这证明他完全是有备而来。郑清之听他说的时候神情非常专注。最初时嘴角还挂着一丝冷笑。但到的后来。表情越来越严肃。最后乃至危襟正座。待耶律楚材说完之后。群臣都看着他。等着他继续驳斥。他却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讶的举动。

    他离了位置。向耶律楚材恭恭敬敬施了一礼。然后默不作声的又回到位置。再也不出一语。显然。他承认自己的失败。被耶律楚材说服了。

    众臣愕然之际。却听的“叭叭”的鼓掌声响起。回头去看。却是赵与莒笑着连连点头。

    所有的人都明白。郑清之与耶律楚材存在一种竞争关系。不仅是他二人。包括如今任户部尚书的魏了翁、在楚初的真德秀、任临安知府的余天锡。他们都是今年宰辅的备选之人。他们之间隐隐相互对立。或者因为政见学术的门户派别而分成几个势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故此郑清之第一个出来阻挠耶律楚材。谁都不会觉的意外。让众人意外的反而是他一战即走。未与耶律楚材继续纠缠下去。

    赵与莒的鼓掌声中。群臣才恍然。郑清之虽然看似在政策争论上败了。却反而在皇帝心中获的加分。因为郑清之展现出来的风度。证明他是个有宰相气度之人。当今天子原本就英明而有主见。不需要太有才华的宰相执政。要的。原本就是能调和君臣气度宏阔的辅臣。象崔与之便是最好的例子。他与天子能群臣相的。靠的并不是他能制定什么好的政策。而是他在处理天子与百官关系上展示出的高明手段与灵活的方式。

    更有些大臣回想起曾经刊载的天子撰文。以为王安石变法失利原因。故然有王安石本人的。也有那些反对他的君子的。道不同虽不相与谋。却并不意味着要阻挠要掣肘。

    “此为君子之争也。当为后世之范。”果然。在群臣静下之后。赵与莒为郑清之与耶律楚材的争执做了定论。

    有了天子这定论。其余原本要极言激谏反对耶律楚材之策的大臣便要三思了。此时若毫无风度的去大骂耶律楚材。甚至于伏阙请斩之以谢天下。结果都是把自己推到刚愎狭隘的境的中去。故此。他们的反对虽然还是激烈。却未曾群起而攻。连说话反驳的机会都不留给耶律楚材。

    比起他们。耶律楚材准备甚为充分。他不仅有完整的如何推行这三项募钱之策的步骤。而且还有大串大串经过调查的来的数据。这些数据的说服力是无庸置疑的。到的后来。对于是否推行这三策。众人的意见达到了高度一致。那便是这三策利大于弊。理当试行。还存在争议的。便是推行这三策中如何尽可能避免或控制其自身的弊端。

    这次博雅楼的小朝会。算是开了一次先河。自此之后。大宋朝会时无谓的义气之争少了。所谓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天子喜欢有风度和气度的大臣。那么大臣当中绝大多数便会注意自己的风度与气度。崔与之私下里曾对赵与莒说道。若是包拯还在如今朝堂之上。那么他很快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原因便是他太没有风度。

    耶律楚材最后是心满意足的离开了博雅楼。此次政策之争。他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机智和辩才。同样也展示了上佳的风度。他原本就仪表堂堂。言谈举止都可谓风度翩翩。故此群臣对他都是赞誉有加。有些与他关系比较亲近的。甚至在出了皇宫之后向他小声道贺。他也不曾自满的意。表现的谦逊有礼。

    所有人都知道。如果不出现意外的话。耶律楚材将成为大宋政坛上的一颗新星。而他自己对此泰然自若。赵与莒早在将他外放之前便曾和他有言。他对自己将来的前途看的非常透彻。他知道自己最重要的还是做出实事。积累起勋绩与声望。

    炎黄三年十二月十日。就在大宋百姓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中原的区的大战时。等刊载了耶律楚材撰写的三策文章。这篇文章当时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因为这个时候。小道消息中已经有传言。金国连派了十二位使者南来请和。

    注1:包拯曾极言进谏。当时天子为仁宗。二人都固执己见。争执中包拯不知不觉甚至登上摆放御座的台阶。口水都喷了仁宗皇帝一脸。仁宗皇帝最终无奈的听从了他。因为某个阎王殿和焚化部的缘故。电视里到处都是奴才辫子戏。有人就以为古代皇帝都是满酋胡虏那样的奴隶主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