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章 韩央 (第2/2页)
万两银子,想放在大通钱庄,做点儿营生,因此想借用一下,尚德君之名。 还请尚德君不要介意,毕竟那五十万两白银之事,大梁是人人尽知,并非我有意打探尚德君之事,若是有得罪之处,尚德君尽请直言!” 韩央的话,说得客客气气。 李铮是一点都不相信,他是为了几万两银子的营生,专程来让他这个前太子帮忙。 来大梁将近半月,他算是明白了。 大梁的氏族,都躲着他,韩央是第一个主动上门的人。 “好说,好说,此事简单尔。” 李铮不动声色。 韩央抿了一口茶,又想了想。 “那就多谢尚德君了,我听说那大通钱庄,遍布天下,想来皇都之中,也有其分号,尚德君自皇都中来,那和大通钱庄的关系,很早就结下了吧?” 话中透出的试探,已很明显了。 他这么问,无非就是想知道,大通钱庄是不是李铮的势力。 一个前太子,满天下的积蓄势力,还能做什么呢? “咳咳,尚德君初来大梁,有所不知,我们这些人有几个闲钱,都是通过大通钱庄来打点的,若是关系好一些,则赚得多,若是关系一般,则赚的少。 父亲虽为大魏司空,可大魏毕竟是大骊方国,像是大通钱庄这种势力,平日里对我们的高看,还是有限的,尚德君身为我大骊君侯,自不可同日而语!” 李铮哂然。 到底是年少啊。 韩央这是明知自己在撒谎,不免心虚,在问过之后,还怕露了破绽,又接上了一句。 不问还好,一问,更是让李铮笃定。 韩央此来,就是韩父的意思。 魏国四贤,都是大魏王的忠臣,一个这样的人,想了解他的心思,而且还不是亲自来,只是派遣儿子,先做个试探。 这可就有意思了。 “大通钱庄,我在皇都之时,与其交集甚少,是到了大梁之后,方才有了交集。” 李铮实话实说。 “原来是这样,大通钱庄上门,必定是因公子贤明所致,魏王在外督兵,该在这一月之内,返回大梁,到时候尚德君也可见到至亲之人。 家父曾说过,大通钱庄的主人,有一家姓金,那日求见尚德君的人,也是姓金,他能亲自拜访,说明公子在大通钱庄眼中,是个重要的人吧?” 又是在试探。 这样问的目的,可以知道金无昌与李铮的关系,到了何种程度。 问题都是好问题,就是韩央的表现,太嫩了点。 “我倒是听说,司空大人父子同心,齐力为国,韩父善谋,嫡子韩央善佐,是也不是?” 李铮没有回答,来了一个反问。 韩央微微愣神。 “尚德君说笑了,善佐之名,只因家父有方,我有何德何能呢,还不是家父如何吩咐,我如何做罢了。” 这么说来,韩央问的这些,是韩父的意思。 难怪他说起来有些别扭,想必是提前背过的吧。 李铮在这个时候,沉默了。 “尚德君来了沧海,那可去过孤雁山吗?” 韩央又问。 “来时路上看过,未曾游历。” “可去过西梁观吗?” “也没有去过。” “我大梁美景,数不胜数,尚德君要想游遍,须得耗费不少时日呢,不知道此番可待多少时日,若是待得久一些,就能看得更多?” 又是一个好问题。 能待多久? 这可以知道尚德君,有无去封地的心思。 愿意去封地,就是顺臣,不愿意去,就有逆反之心。 “不知道,须得见过了魏王,才能有定论。” 韩央沉默了,或许他感觉,他问不出什么了。 “韩兄这么对我有兴趣,不如四日后的端阳节,我与韩兄同行,带我领略一下这沧海之上的风光吧。” “如此,甚好。” 正愁不知怎么开腔的韩央,听到李铮的话,立即应允。 “那就由我为尚德君做个引路之人。” 韩央又补充了一句。 待他走后,李信方才向着李铮问起。 “公子,我看这韩央,心机不深,刺探消息,似乎并非他的本意,或许是那司空韩父指使吧。” “只能是他了。” “那公子你说,韩父打探这些,是不是受了魏王的指使?” 李铮仰着头,连想都不用想。 “我的心思,魏王何须刺探,他清清楚楚。” “那我就不明白了,韩父知道这些,是为了什么?” 每当有疑问,李信在李铮的身上,都能得到答案。 “还能是什么,大魏是一个国家,一个组织,并非是一个人,那内部就不可能铁板一块,韩父以运筹出名,魏王还不能下定决心,辅佐我即位,可韩父不一定会这么想,至于他这样做的目的,很快就会有的!” 李铮望着西山的日落。 又一天,要过去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