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鹿鼎记_【1045 努尔哈赤愿意用韦宝的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045 努尔哈赤愿意用韦宝的药】 (第2/2页)

  现在的青霉素都是韦宝让人培育的,药效不稳定,或者应该说是质量不稳定。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

    当时若某人患了肺结核,那么就意味着此人不久就会离开人世。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探索,然而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却源自一个意外发现。

    近代,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

    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

    1928年,英国科学家在实验研究中最早发现了青霉素,但由于当时技术不够先进,认识不够深刻,并没有把青霉素单独分离出来。

    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在用显微镜观察这只培养皿时弗莱明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

    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

    此后的鉴定表明,上述霉菌为点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

    然而遗憾的是弗莱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纯度青霉素的方法,于是他将点青霉菌菌株一代代地培养,并于1939年将菌种提供给准备系统研究青霉素的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和生物化学家钱恩。

    1938年,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于是开始做提纯实验。

    弗洛里和钱恩在1940年用青霉素重新做了实验。

    他们给8只小鼠注射了致死剂量的链球菌,然后给其中的4只用青霉素治疗。

    几个小时内,只有那4只用青霉素治疗过的小鼠还健康活着。

    此后一系列临床实验证实了青霉素对链球菌、白喉杆菌等多种细菌感染的疗效。

    青霉素之所以能既杀死病菌,又不损害人体细胞,原因在于青霉素所含的青霉烷能使病菌细胞壁的合成发生障碍,导致病菌溶解死亡,而人和动物的细胞则没有细胞壁。

    1940年冬,钱恩提炼出了一点点青霉素,这虽然是一个重大突破,但离临床应用还差得很远。

    1941年,青霉素提纯的接力棒传到了澳大利亚病理学家瓦尔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方的协助下,弗洛里在飞行员外出执行任务时从各国机场带回来的泥土中分离出菌种,使青霉素的产量从每立方厘米2单位提高到了40单位。

    1941年前后英国牛津大学病理学家霍华德·弗洛里与生物化学家钱恩实现对青霉素的分离与纯化,并发现其对传染病的疗效。

    但是青霉素会使个别人发生过敏反应,所以在应用前必须做皮试。所用的抗生素大多数是从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的,有些抗生素已能人工合成。由于不同种类的抗生素的化学成分不一,因此它们对微生物的作用机理也很不相同,有些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有些抑制核酸的合成,有些则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通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实验,弗洛里、钱恩终于用冷冻干燥法提取了青霉素晶体。

    之后,弗洛里在一种甜瓜上发现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霉素的霉菌,并用玉米粉调制出了相应的培养液。

    在这些研究成果的推动下,美国制药企业于1942年开始对青霉素进行大批量生产。

    到了1943年,制药公司已经发现了批量生产青霉素的方法。

    当时英国和美国正在和德国交战。

    这种新的药物对控制伤口感染非常有效。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方签订了首批青霉素生产合同。

    青霉素在二战末期横空出世,迅速扭转了盟国的战局。

    战后,青霉素更得到了广泛应用,拯救了数以千万人的生命。

    到1944年,药物的供应已经足够治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参战的盟军士兵。

    因这项伟大发明,1945年,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因“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而共同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5年,英国化学家霍奇金用射线衍射法测出了青霉素的分子结构。

    1944年9月5日,中国第一批国产青霉素诞生,揭开了中国生产抗生素的历史。

    截至2001年年底,中国的青霉素年产量已占世界青霉素年总产量的60,居世界首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