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034 韦总裁没有想到建奴如此不堪一击】 (第2/2页)
发射速度非常慢,一分钟大概只有两三发,过程也相当繁琐,在激烈的作战中,人的动作和思维都不如平时利落,所以还会出现哑火后继续往枪里装弹的情况。 作为对比,弓箭射击的速度就要快很多,一名英国长弓手能在一分钟内精确射出12支箭。 弓箭手有没有可能战胜同等数量的线列步兵。 这个问题假如放在历史中去看,弓箭手显然没有任何的胜算,这是因为线列步兵作战时还会有骑兵和炮兵互相支援。 弓箭手密集的方阵是炮兵最好的靶子,在大炮轰击下弓箭手根本无法射出密集的箭雨,而骑兵剿杀散乱逃命的弓箭手基本就是虐菜。 如果拿走炮兵和骑兵,弓箭手和线列步兵单挑,那就很有意思了。 还是以英国长弓手为例,他们的长弓最大射程可以超过300米,当然这么远的距离基本是没有什么准头的。而优秀的弓手能在近200米的距离射中靶子。 在这个距离,锁子甲都无法抵御长弓的射击,在100米距离内,长弓的威力简直摧枯拉朽。 假如一支1200人的线列步兵,排成三队,朝1200名英国长弓手组成的箭阵行进,其行进速度为每秒钟15米,线列步兵的开火距离为50米,那么从250米到50米的距离,需要花费133秒。 英国长弓手如果按照每分钟12箭的标准,可以射出26箭,总计31200箭,就算弓箭命中率只有3,线列步兵也基本全灭。 排成密集阵形万箭齐发也是很可怕的。 这是因为弓箭手在远射时可以采取抛射,所以1200人即使排列成较为密集阵型仍然可以同时射击,而随着线列步兵行进速度越来越近,弓箭手的命中率会急剧上升,所以走到50米距离的时候,基本属于人形靶了。 线列步兵能否行进到某个距离就开始冲锋。 步兵的冲锋速度比起骑兵来慢得不是一星半点,在100米距离发动冲锋,起码需要20秒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弓箭手可以射击4轮,也就是4800支箭,如果采用边射边后退的风筝战术,还可以大大延长交战时间。 对于线列步兵来说长距离冲锋会消耗大量体力,对接下来的rou搏非常不利。 所以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线列步兵真的是拿英国长弓手没什么好的办法。 既然长弓手这么厉害,为什么英国人在火药武器出现后迅速就将其淘汰了。 因为优秀的长弓手训练起来比拿滑膛枪的步兵困难太多了,好的长弓手需要长时间地磨练技艺,英国当年倾全国之力,才培养出来一小撮长弓手,当时英王规定,全国所有男子,从12岁到65岁,只要是身体健全都要在每周日集中进行长弓训练。 长弓手因为长期拉弓射箭,脊柱都产生了变形。 而滑膛枪手的培训十天半个月就可以了,反正当时的枪也打不准。 剩下的就是军官的皮鞭和棍棒教育,让士兵害怕受罚胜过害怕死亡。 两相权衡,有头脑的人都会做出正确地选择。 中国为何没大规模出现西方那种排队枪毙式的火枪阵。 中国为何在火枪出现后的几百年里,没大规模出现西方那种排队枪毙式的火枪阵。 为什么中国的弓在军队里一直被使用到十九世纪。 中国并没有自主的发展出那样的战术,只有与之型似神非的排枪战术和各种阵型。 这些战术或多或少的都有一定西方近代战术的特点,但是还称不上是真正的近代战法。 它们都没有体现,或者说没有完全体现近代线式战术的核心理念。 这也是清代后期军队的一个特点--,既有新式作战方式的成分,又摆不脱旧军制的形态。 受制于清后期整个军事体系的落后和士兵训练水平的普遍低下,这类战术在清军中也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其应有的威力。 清军确实大规模使用这类战术,而且应该相当早,不会晚于18世纪。 但是很遗憾,这类战术和欧洲近代的任何一种战术体系都毫不搭边。 这些人拿着火枪对射,和他们几百年前的同行拿着弓箭对射,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 清军这种所谓的“排队枪毙”的问题在于,一是清军部队的素质不足以单纯靠射击击溃敌方。 二是鸟铳、抬枪这样的火枪不足以胜任线列战争的需要。 像晚清那种低素质军队,如果拉出去排队枪毙。 最多也就对射几轮,装填效率就会严重下降。 很多人会逃跑或者趴在地上躲子弹,这时候就必须让rou搏部队顶上去。 而火绳枪的火力密度也不足以完全靠射击在有效射程内打退敌军rou搏冲锋,充其量只能削弱对方和打乱阵型,但是燧发枪却可以做到。 因此清军火枪兵只能像西班牙方阵那样,打几轮就退下去。 即便是欧洲军队也是先有燧发枪后有线列阵的。 所谓近代军队,他们继承了古典时期的军队的传统,强调纪律和集体配合,而非个人的战技和武勇。 他们装备了火枪,不是因为那个时期的火枪在性能指标上优于弓箭,而是加装了刺刀的火枪可以让他们兼顾远射和rou搏,从而让他们的组织纪律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战场上,他们以连为单位列成严整的横队,此时一个营甚至一个连就是一个独立的战术单位。 这个单位可以独立胜任进攻,固守,远程射击和白刃格斗,反骑兵等所有步兵战术任务。 他们的上级指挥官只需要按照既定的作战条例对他们进行部署,结合战场情况来调整兵力分布,这一个个战术单位就能胜任所有的作战任务。 这类全能兵种对战场有着全能的适应性,不必再像西班牙方阵或者朱棣的神机营那样让火枪手和rou搏步兵交替前出,轮番变幻位置。 因此其阵型灵活程度和机动性也远远超过前者。 散兵阵线不是更灵活。 但是,当时的火枪不够先进,射速和射程都不够,一支部队还不能只依靠火器打得对手完全不能近身rou搏,用弓箭也不可能。 更不要说风驰电掣的骑兵了,这样的情况下用散兵队列作为军队支柱无异于自杀。 当时的线列步兵前进时需要鼓点来控制步伐,每走一百步需要半分钟时间来整队。 队形稍稍错位并不会对射击时的火力密度和士气有着丝毫影响。 整队的目的在于,让线列步兵保持严密的队形能确保整个部队铁板一块。 近代军队的rou搏可不是打群架,而是和马其顿方阵一样一排人戳戳戳。 在七年战争时的罗斯巴赫战役中,法军和神圣罗马帝正是因为队形不严整导致变阵时脱节,被普鲁士骑兵一次冲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