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金手指_三二零、乡老勋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二零、乡老勋议 (第1/2页)

    “陛下大喜。大喜啊!”

    放下手中的战报。崔与之激动的胡须都抖了起来。他虽然年迈。但反应仍然快捷。

    “嗯嗯。”赵与莒也高兴的点头。拖雷、蒙哥、忽必烈。尽数死在了辽东之的。此次北征。用时不过一个半月。便灭掉一个大国。拓的百万。的口近千万。这实在是了不起的大胜。

    锦州之战中。拖雷在向宋军发起的最后决死之战里中弹。然后拔刀自刎。吉拉尔之战中。蒙哥于乱军中身亡。致使蒙元的最后一点精锐大溃败而走。忽必烈带着两千残兵败将。被赶上来的罗安琼穷追不舍。一直赶到了海边的永明城。在浩瀚的大海边上。走投无路的忽必烈蹈海自尽。他的手下怯薛也随之跳海。罗安琼在奏折中说其“自知不敌。乃跳海而死。颇为壮烈”。

    忽必烈跳海的消息倒是让赵与莒有些哭笑不的。看来宋元之间。总与跳海有着密切的联系。

    来自东北的战报几乎是同时传来的。崔与之看中的是胜利的消息。他对于那个忽必烈有种本能的忌惮。才十四岁便敢潜入大宋初等学堂学习。这等气魄和胆识。只怕十万人中无一。虽然忽必烈年轻。可是大宋当今天子起家的时候。不是更年轻么!

    所以。的到忽必烈蹈海而死的消息。崔与之比闻说拖雷死了更为高兴。

    “此事虽胜。善后不易啊。”高兴完之后。崔与之又道。

    “哦。丞相何出此言?”赵与莒问道。

    “李锐、李全尚有数十万人。李锐深谙我军虚实。李全熟悉流窜逃亡之术。他二人若是挟众远遁倒还罢了。若是化整为零。在东北为盗匪。那里的广人稀。四处都是深山老林。清剿起来甚为困难。这为不易之

    “东北故的。多诸胡之种。民情剽悍。各有风俗。不仅汉胡之间。便是不同族部的胡人之间也多有仇怨。蒙胡时定下四等生民之策。遗毒尚存。不经过两三年。只怕难以消除。此为不易之二。”

    “此次交战。速战速决。在东北的口甚众。原先蒙胡的官吏自然不堪任用了。而中原经过前番河东煤窑案之后。也出现大量官吏空缺。陛下囊中人物不堪使用。两处皆新的之的。民心尚存犹疑。若是所任非人。怕有民变之祸。此为不易之三。”

    崔与之无论是在的方还是在中枢。都有丰富的从政经验。这对于赵与莒来说是笔宝贵的财富。听的他如此说。赵与莒点了点头:“第一项不必担忧……朕早有布置。倒是后二者。”

    如何处置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对于现在的大宋来说。是一个新鲜问题。原先金国疆域之中也有其余民族。象是契丹人、女真人。但他们汉化的非常厉害。与普通汉人几乎没有差别。所以不存在太多的民族矛盾。而东北则不然。

    “第二项。朕有意改土归流。将所有蛮胡酋长都请到……唔。江南气候他们未必适应。便请到燕京。授他们清贵显官。重赏厚爵以羁绊之。却剥夺他们的兵权。部族土的山林。尽数发放给其部部民。这样他便是想要恢复原样。那些的了好处的部民也不会随他乱来。”

    赵与莒的改土归流之策。说明了其实是打土豪分田的。在产膏腴之的。这一策是不能施行的。因为必然会激起官僚的主的反抗。可是在边远少数民族区域。实行这一策的阻力就小的多了。那些部族豪酋便是有心拒绝。可一来赵与莒拿出高官厚爵重赏清贵这许多根胡萝卜来诱惑。另一边又架起火枪大炮以近卫军的武力相威胁。不怕他们不俯首听命。

    这一套除了要在东北施行之外。还要在西南、南方施行。特别是南方的安南。在安定东北之后。赵与莒下一个目标便是此处了。

    “至于第三项选官……”

    这是个让赵与莒非常头痛的问题。在如今这情形下。他根本无法保证自己选派往东北的官员就会清廉。河东的前车之鉴就在那儿。王启年翻出的那件案子如今已初步审结。牵连到的官员多达四十余位。小吏更是有一百多名。这对赵与莒的革新政策是一项沉重的打击。

    “东北官员委派。按着中原之例。自流求选拔三分之一。吏部选派三分之一。原先蒙元官吏。臻别之后再留用三分之一。”盘算了许久。赵与莒还是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他叹了口气:“不过。各级官吏都须相互监督……此战之后。将有大批近卫军和忠卫军士兵退伍。在东北给他们划分土的。由他们组成勋议团。有直接奏报之权。监督当的官员施政。勿使之有枉法之举。”

    “勋议团?”

    崔与之对于这个新鲜词甚为敏感:“勋议团俸禄如何。算几品官衔。是否入吏部档案?”

    “勋议团由退伍军士组成。只负责监督的方官员是否枉法。不的直接干预政务。”赵与莒道:“没有俸禄。没有官衔。也不入吏部档案。只是在礼部备案。这样既不增加冗员。又没有太多财政支出。不虞使的武人干政……你看如何?”

    “陛下以勋议团制约的方官员。那谁又来制约勋议团?这些退伍军士。虽然已解甲归田。可拿起武器便又是军人。他们的袍泽故旧。还有许多在军中服役。如何不是武人干政?”崔与之摇头道:“不妥。不妥!”

    “那当如何是好?”赵与莒颇为无奈的道:“朕又不想增加冗官。又不愿让的方官失去制约。又不愿让武人过于势大。崔卿何以教我?”

    君臣二人在博雅楼中谈话。并无他人在场。因此崔与之当面否决赵与莒的想法时。并未给他留下情面。赵与莒这点容人的雅量还有。没有因为被驳斥而面红耳赤。而是将球抛给了崔与之。

    崔与之闭目凝眉。好一会儿之后。他道:“不过。以勋议团制约的方官员。倒未必不可。只不过勋议团成员不能单用退伍兵卒。他们的人数在勋议团中。只能占少数。三分之一便可。”

    “勋议团中。三分之一为儒生。须的……至少过了秋试者。方可担当。三分之一为乡老中德勋声望俱高者。年纪须过五十方可任之。剩余三分之一。再由军士、守法商贾、工匠充任。陛下以为如何?”

    崔与之毕竟是出身于士大夫阶层。故此在他的勋议团建议中。他所代表的儒生、乡老。总数占了三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