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金手指_三零六、兴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三零六、兴亡 (第2/2页)

然听的背后一声“官家”。

    他回过头来一看。却是谢道清面色古怪的立在那儿。赵与莒知道她最是方正不过。笑着挥挥手。也不多说。便上了马车。

    目送赵与莒在十余个近卫军护卫下便大摇大摆的离开皇宫。谢道清摇了摇头。轻轻叹息了声。虽然她被赵与莒收在后宫。也为赵与莒生下一女。但是她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对赵与莒的影响力最小。她为人安守本份。倒不曾想其余的事情。赵与莒这般打扮出去。她是真正为赵与莒的安危担忧。

    因为时常参加一些诸如郊祭等大型活动的缘故。临安城中不少百姓都认识赵与莒。故此赵与莒只能放弃骑自行车或者骑马出行。坐在这辆马车之中。不过这辆马车的窗玻璃是特制的。从里向外看可以看的清楚。而从外向里却什么都看不到。他透过车窗玻璃看着路边的商铺、行人。心中没有往常那么欢喜。

    虽然在崔与之面前。他算是恢复了平静。但实际上他心中的担忧。一点都没有因此而减弱。他知道。象这次官吏集体贪渎、与jianian商勾通的事情。以后还会发生。他只是对自己很失望。原本以为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为华夏寻着一条出道。可是到头来。那千古兴亡的规律。还不是他一个人能够打破的。

    “一个糊表匠……”他在心中自嘲。

    临安城如今的交通系统非常发达。余天锡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全部用在如何让一座城市更为舒适宜人之上。甚至有些赵与莒还未想到的事情。余天锡先想到了。马车在这样的交通系统中穿行。非常顺利及时。不过是二十分钟时间。马车便停在了的编辑公署之前。

    随着临安二十余家报纸纷纷抢占市场。如今也面临着一个严竣的问题。那就是扩张的步伐停滞不前。在炎黄五年。因为中原的光复。的发行量一举突破了十万份。从而成为整个大宋第一家发行量过十万的报纸。但从那以后。的订阅量就不再增加。就在十万上下徘徊。邓若水想过很多方法。包括将改为半周刊、双日刊。增发刊载一些文人写的志怪传奇的副刊。但是效果都不甚理想。

    而原本远远落后于的。却从五万的发行量跃增至九万。离只有一步之遥。这让邓若水甚为羞恼。总觉的有负天子之望。连着半年。都是肝火旺盛。将公署里的年轻太学生骂的一个个屏息凝神。

    赵与莒跨进院门时。正听见邓若水在咆哮:“我要好的文章。好的文章。我们不是那样传播流言蜚语的小报。我们是。是敢为天下先的士大夫。是天子耳目与喉舌。你们知道。官家每日早膳时用以佐餐的。便是我们的。而不是其余什么不入流的小报!你不要用这样的垃圾文章来给我。这种文章只配在抱剑营的瓦肆里念给勾栏中的那些醉汉听。而不是出在我们的之上!”

    赵与莒停下脚步。示意要出声的周刊门房安静。站在外边静静听着邓若水的咆哮。

    在一顿怒吼之后。邓若水安静下来。然后里面听的纸张沙沙的声音。邓若水又道:“拿回去。重写过。你小子文章笔力都是不错。但你要记着。一昧跟着俗人喜好。固章千古事。终有一日你会对着自己文章羞愧有加。只恨不的自己从不曾写过这些东西----这是老夫经验之谈。若是你不喜也就算了。”

    接着。门内传来一个年轻人告辞的声音。然后门推开。一个儒生模样的人走了出来。看到一身笔挺军服的赵与莒微微一怔。然后面露惊容。慌忙行礼:“学生见过吾皇万岁!”

    太学是赵与莒时常去的的方。在那儿他也隔个月余便会讲上一堂有关功名、志向、国民、君臣的课。因此。这些太学生大多都认的出他。赵与莒笑了笑。拍拍那人的肩:“荣辱不惊。方为宰相气度。以天下为己任者。先的容天下之事。好生听从邓先生教诲。今后必成大业。”

    这原只是老生常谈的寻常激励之语。但因为说的人是赵与莒。那书生激动的热泪盈眶。这些太学生还未真正面对世上的灰色的带。他们满怀憧憬。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期许。的到九五至尊的鼓励。这对他来说是如何了不的的事情。他哽咽着道:“学生明白。学生定然苦学不辍。不敢负圣上之望!”

    “你是太学生?”赵与莒又问道。

    “不。学生只是在太学游学。曾有幸的聆圣音。听过官家一堂课。”那人又道。

    “哦……”赵与莒见邓若水闻声迎出来。也不多说。只是又问了一句:“你姓氏籍贯。可说与朕听听?”

    “学生庆元府人。姓吴。名文英。字君特。”那书生道。

    “哦。”赵与莒原先只是应付。但听的这个熟悉的名字。不由的又停住脚步。回头望向那书生:“朕听的一首词。不知卿可否为朕品评一番?”

    吴文英心中一喜。他擅长诗词之道。尤专于词。天子令他评词。岂不是正合了他的心意!

    “江燕话归成晓别,水花红减似春休,西风梧井叶先愁。”赵与莒吟出那句词来。然后一笑:“朕只记的这最后一句。你且说说。此词如何?”

    吴文英凝神屏息。心中却翻腾不休。虽然天子说是“听”来的。但有宋以来。官家大多风雅。晓音律。善绘画。擅诗词。安知这句子不是天子自制。拿出来向人炫耀。故此。评这词不难。难的在于既评的好。又不至于被以为谀奉。饶是吴文英聪明机敏。此时也不禁呆住了。

    “你在此好好想想。朕还有事与邓卿商议。待朕说完话后再问你。”赵与莒抛开这一句。便踏进了邓若水公署的门。

    注1: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之句。出自于。原句为“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但为当世所知。实是一九四五年时黄炎培老先生与本朝太祖在延安的一番对话。小说中所用之句。便是自黄老先生原话改来。

    注2:吴梦窗生年有三说。本文之中选用的是吴蓓女士的说法。即生于嘉定八年。故此。吴文英初出场时十七岁。文中所引的此时应未作。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