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二九四、花开花落两不同 (第1/2页)
“那秦九韶真是如此说的?” 博雅楼。只有赵与莒与胡幽二人对坐着。龙十二站在赵与莒身后。只是在胡幽进来时微微点了点头表示招呼。然后就一本正经的公事公办。在龙十二看来。似乎全天下人都有可能对赵与莒构成威胁。都是他要提防的对象。 “确实如此。陛下。此人倒是个趣人。在流求学了三年智学。却非要回来走科举之途。” 这几年赵与莒在选拔官员上有两个渠道。第一个也是最多的还是科举。那些科举出身的仕子。在升官之时仍然如同以往一般优先;第二个便是选择流求学堂毕业的仕子。包括那些去流求进行中短期培训的原来太学诸生。往往被直接任命为各部门的官吏。科举毕竟还要三年一次。流求学堂年年都可以毕业。故此有些士大夫不无嫉妒的称之为“蓬莱近道”。恰与“终南捷径”相对应。 “唔……这个秦九韶倒是有几分意思。” 事实上。秦九韶的名字赵与莒并不陌生。在后世他以一个数学家的身份被载入史册。不过他现在手中拥有的精通算数的人物不计其数。一个秦九韶。而且还是年轻未长成版的秦九韶。并不放在他的心上。 “他还说要上书官家。提请划定耕的数量。以律法定之。若不如此。则怕后世子孙有忘此者。” “便是立了法。后世子孙要忘还是一样忘……”赵与莒口中如此说。却点了点头。 胡幽在这已经和他谈了两个多钟点。铁甲舰的事情早就谈完。两人正在聊一些近日的趣闻。胡幽便将自己在火车上的见闻说了出来。说完秦九韶之后。他将话题一转。又转到秋爽身上:“陛下。臣还在车上见着一个孩儿。那孩儿被秋爽救过一命。父母要请秋爽将自己的名字赐予那孩儿呢。” “哈哈。” 这样的消息虽然很是简单。却让赵与莒觉的欢喜。对于手绾天下的人来说。这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于那些当事的百姓来讲。这却是了不起的大事。不过这件事情他不便去抢秋爽的风头。问一问尚可。若是去下旨令秋爽赐名于那个小孩。未免将一桩趣事美谈变成冷冰冰的政治意愿了。 “官家。” 正在胡幽要告辞的时候。韩妤却出现在门前。胡幽慌忙起身行礼。她点点头。然后伸手从背后拉出来两个小孩儿来。正是赵与莒最长的两个孩子孟钧与银铃。 虽然孟钧乃是杨妙真所生。但杨妙真这个母亲当的却不是很合格。韩妤的性子。让她更成功的扮演了一个慈母的角色。而且小孩儿们的启蒙。赵与莒除了自己坚持抽出时间来外。主要靠韩妤----韩妤有些绵软。怕她镇不住这些被老人宠坏了的孩儿。还要加下耿婉与谢道清才成。 赵与莒这般安排也是有所顾忌的。耿婉曾担任过流求初等学堂的学正。谢道清为人方正守礼。她们三人联合教育孩子。性子正好互补。也比较公平。 所教的内容当然不是什么四书五经。而是所谓“智学”。识字、算数两者并举。兼有手工、绘画、歌唱等。赵与莒不仅想培养他们的学识。还想培养他们自己动手的能力。 “阿妤。怎么了?” 看到两个孩子中银铃抓着那个巨大的木船模型。赵与莒奇怪的问道。这木船模型是胡幽带来的礼物。送给皇子公主们的玩具。完全按真的风帆船缩小而成。甚为精美。不仅是胡幽。凡是义学少年出身又独当一面的人物。如今来觐见赵与莒时。都会为他的孩子们准备礼物。礼物不须要贵重。但一定是能增长见识与激发孩子们兴趣的。象胡幽这次来。带的便是船模。而上回孟希声来时。带的则是适合小孩儿骑的自行车。 “两个孩儿很喜欢大船。要见见造大船的人呢。”韩妤微笑着道:“瞧。这位便是造大船的人了。上去见礼吧。” 胡幽如何敢等皇子公主来给自己见礼。慌忙过来对着赵孟钧与银铃深施一礼:“臣胡幽见过皇子、公主。” “胡先生做我们的老师可好。教我们如何造大船。要能载人的!”赵孟钧年纪虽小。人也很顽皮。但在杨太后有意无意灌输下。见大臣时颇为成熟大气。加上又与崔与之这堂堂相国耍惯了的。伸手便拉住胡幽。嘴中如此说。眼睛却带着乞求去看父亲。赵与莒笑道:“看我做甚。愿不愿意要看胡先生的。我可不能替胡先生拿主意!” 赵与莒不反对。那便是赞成了。胡幽早不是当初的小孩儿。立刻会意。脸上露出为难的神情:“臣自然是愿意的。只是……臣在华亭府任职。来不的临安呢。” “我跟你去华亭!”赵孟钧脱口而出。然后又用小胳膊抓着银铃:“jiejie也去。父皇和mama们也去。太后祖母也去……崔大胡子也去!” 他小孩子家天真。自己想去学。便将整个大宋中枢都要带到华亭。赵与莒憋着笑。看了韩妤一眼。韩妤也是眉开眼笑的模样。 “父皇父皇。咱们搬的华亭去可好?”银铃是女孩。性子就有些羞涩。不敢去拉胡幽。便抱着那硕大的木船模型扑到了赵与莒怀中。赵与莒眉开眼笑的将小姑娘抱起坐在自己膝上:“小铃铛。咱们家在这里。可不能随意搬走呢“为什么不能。咱们没有搬家的钱么?”银铃问出一个让赵与莒与胡幽都绝倒的问题。 对于两个孩子的兴趣。赵与莒自然是鼓励的。无论孟钧与银铃今后身份如何。赵与莒都希望他们能在政治之外也有自己的生活。比如说。若是孟钧日后未能成为天子。那么他也可以当一个船舶设计师。有这样那样的爱好。能让他的生活过的更充实些。 “为什么不能?”小银铃昂着头。有些固执的问道。 “为什么不能?” 和小银铃一般在远隔万里重洋的细兰。一个小女孩抬起头。问着扶住他的大人。 “那是宋人居住的的方。我们如何能进的?”大人哄着道:“我们向那边。向那边去。” 他们说话的的方在细兰的重要港口高郎步。原先这是一些大食人占据。大宋炎黄三年。孟希声领着三艘炮舰的水师来到此处。驱走了大食人。在此与细兰人会盟。从这以后。来自流求的宋人便源源不断来到这座小镇。短短三年多点的时间里。这座小镇由最初不过七百多人。发展到如今有驻军一千五百人、常住宋人六千余人。再加上往来商贾。此处有近万人。 细兰虽是一个小小的岛国。但其国物产丰盛。特别是各种宝石。更是远胜过大宋。如今大宋经济发展的甚为迅速。对于奢侈品的追求不可避免。而来自细兰的宝石便深的那些在大宋的革新中迅速富裕起来的数以万计的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