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二六一、愿将铁轨致天下 (第1/2页)
退朝之后。李锐回到李全的府邸之中。 以他现在的身份。原本可以有自己的府邸。但是李全坚决不同意。说他们亲族原本便少。若是二人都单独开府。家中实在是冷清的不象话。故此到现在为止。李锐还是住在叔父家中。 李全给他找来几个仆人使女。既有原本居于辽东的各族。也有自高丽掠来的高丽人。使女都是美女。但李锐对他们没有什么兴趣。回到自己屋中之后。李锐再没有在大殿上奏对呈辞的潇洒。相反。他打发走仆人使女之后。双眉紧锁。目含隐忧。 那份被扔在桌上。窗外的太阳光正照着它。将它染成了金黄色。 没过多久。屋外传来脚步之声。这并未出乎李锐意料。紧接着。他听到李全的声音:“锐儿在么?” “叔父。” 与李全见过礼。将李全请入上座之后。李锐在下首陪着。与他神情不安不同。李全满面春风。今天李锐的表现着实出色。下朝后他晚回来。原因就是刘黑马、史天泽等人向他祝贺。说他后继有人。故此。最初时他没有注意到侄儿神情的不安。而是笑着道:“锐儿。今日朝会着实出彩。便是叔父我也不敢相信。这指点江山的便是当初那淘气的侄儿。” “叔父谬赞了。”李锐并未因为叔父的称赞而表现的欢喜。相反。脸上苦笑更浓了:“今日之言。虽是侄儿心中酝酿已久的。但是。侄儿总觉的事情并无如此简单。” 李全也深以为然。宋国天子实在是他从未遇到过的对手。不到十岁时便开始布局。从他手中将无数红袄军带走。登基以后除史弥远灭铁木真。当真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玩弄天下英雄于股掌之间。 “况且……”李锐又看了看李全。然后压低声音道:“叔父与孩儿手中都无兵权。孩儿之策若是的成。立首功的也是那结手绾兵权的大将。若是不成。孩儿这献计之人便是替罪羊了。” 李全双眉微扬。他号称李铁枪。对于冲锋陷阵原是有着本能的嗜好。但现在却转职成了文官。若是在大宋。这是了不的的大喜事。可是在大元。文官的位明显不如武将。 确实如李锐所言。若是真与宋国交兵。那么手中有兵权的严实、刘黑马、史天泽等人功劳会远在他这样辛辛苦苦屯田供应粮草的人之上。经过这几年的事情。李全虽然更为冷静成熟。却不意味着他已经放弃了功名利禄之心。相反。他功名利禄之心更加的强烈了。只不过被他很好的掩藏在心底罢了。 而今。李锐的话象是掀开了火山山头。露出里面翻滚沸腾的岩浆来。 “依你之意?”李全有些犹豫的问道。 “侄儿也一筹莫展。若是有办法。侄儿便不须在此伤脑筋了。”李锐苦笑道。 人力毕竟有时而穷。李锐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有解决办法。顿了顿。李锐又道:“好在如今天子听进了侄儿的进言。将时间推迟到天冷时节。九月与金国会盟的话。那么最快也的到十一月黄河封冻之后才出兵。来有半年时间。叔父使些劲儿。或许还可以拿到兵权。” 李全点了点头。如今只有如此了。 “不说此事。叔父。九月便要开科取士。孩儿虽是督办此事。自己却不懂那劳什子的经书策论。叔父手下那唤李治的。何不调与孩儿使唤?” 李全屯田颇有功绩。与他手下这个叫李治的人分不开。此人原是金国官宦后裔。蒙胡南倾后一度逃至河南。后又回到河北老家隐居求学。曾当过一任县令。在铁木真大举南侵时被掳去。李全的知他精于计算大衍之数。便将他要来帮助自己。听的侄儿这样说。李全微微有些犹豫:“这几年来为叔屯田有功。多亏此人。锐儿。若是你要去了。为叔这边当如何是好?” “叔父。屯田之事已上正道。有无此人都无妨。可是科举之事。侄儿无此人却是不成。”李锐涎着脸笑了起来:“好叔父。便是帮侄儿这一遭吧。” “那么……便如此吧。”李全无奈。虽然他又有了许多女人。可是这些女人到现在还没有谁为他生出一男半女的。若他真没了自己的后代。李锐便是他唯一的继承人。将来一切都李锐的。何必吝啬一个下属! 就象蒙胡的高层在为即将到来的战争而谋划一样。金国与宋国同样如此。脆弱的和平。随着宋国国力日益增长。稍有眼光些的人都意识到不能长久了。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战争何时爆发。以及是哪一方先动手。 金国的革新已经全面停顿下来。完颜守绪拼命收刮每一文钱。积攒每一粒米。cao演军队。修整器械。对外只说是要攻打蒙胡。准备夺回黄龙府。将蒙胡自金国故的赶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完颜守绪甚至不惜向百姓许诺。再苦一到二年。打败蒙胡之后他便永不加赋。 他所控制的报纸也开始禀承旨意。为即将到来的战争摇旗呐喊。发出了每日少吃一顿饭为国捐献一碗粮的号召----天可怜见。在宋国人一日三餐的时候。金国百姓一日两餐尚无以为续。若是再少吃一碗。当真只有寻全真派的道士们传授炼气辟谷了。 宋国的准备与金国便完全不一样了。早在报纸上传出风声之前。一船船军用物资便已经顺着长江、运河。运到徐州、襄阳、成都。在临安城中完成整训的十二万禁军。也被分别派往这三处。名义上打的是轮换的旗号。实际上是用精锐部队取代边境上的普通守军。在物资准备上。宋国有着先天的优势。粮食军械。都筹备的齐全。唯一的问题是蜀道艰难。虽然如今物资已到了成都。可赵与莒估计。再过几个月也未必能从成都运到汉中前线。 与金国大张旗鼓不同。宋国的这些准备措施。隐藏在日益增加的物流之中。根本显的不起眼。 而在大宋的报纸之中。如今最关注的问题不是这些问题。反倒是通往华亭府的铁路。每天都会有修建进度报道。会有工的上的一些趣闻。也会有对于今后这铁路究竟有何用处的一些展望。 这条半实验半实用的铁路。建造费用既不是来自于民间筹资。也不是来自于户部拨款。虽然对于铁路的远景还是很看好。但是对于动辄要花费几百万贯的东西。魏了翁还是很警惕的捂紧了钱袋子。任赵与莒舌烂莲花。也不肯从户部国库里掏出一个子儿。最后赵与莒无奈。只能用自己的私房钱修建这条大宋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条铁路。 他相信用不了多久。魏了翁便会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