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七、盘点盈亏运筹忙 (第2/2页)
的大规模工厂投资。在炎黄二年都开始见效。徐州主要是棉纺织业、冶铁业和矿山。临安主要是丝绸、榨油、食品工业、日常用品工业和物流航运业。传统的丝绸与制茶业也占有相当比重。华亭府刚开始起步。江南制造局这一年来造了大大小小一千二百余条船。其中不乏蒸汽船。因此。华亭府缴纳的税额也甚为可观。虽然与徐州、临安相比微不足道。但魏了翁如今对数字甚为敏感。他可以肯定。照这样发展下去。华亭府将成为大宋另一个财税重要来源。 还有已经开工建设的建康府。三五年后给户部带来的收入不会亚于徐州。 因为采用新式出纳会计方法的原故。同时也因为炎黄二年比起炎黄元年要平静。既没有大规模战事。也没有重大自然灾害。故此去年一年的财政支出比起前年反倒少了三百余万贯。全年理论上竟然有高达四千万贯的财政盈余。 所有的大臣都眼巴巴的看着赵与莒。四千万贯的财政盈余。按着当今天子的大方劲儿。今年恩赏只会比去年多。不会比去年少了。 “魏卿给朕与众卿带来了大好消息。去年一年咱们总算有了些余财。”在魏了翁报告完之后。赵与莒也忍不住眉开眼笑:“朕亲政三载有余。当初国是诏书中说永不加赋。诸卿现在觉的是否能实现?” 众大臣都是会心一笑。当初赵与莒颁布明定国是诏时。大半官吏都持观望态度。觉的天子“永不加赋”有些儿戏。如今看来。丁赋在大宋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虽说还不是微不足道。却已经没有以往的重要了。 “朕鼓励工商之初。有谏官说朕这是唯利是图。是与民争利。是祸国殃民。”赵与莒开始清算旧帐。他目光扫过台阁谏臣。那些谏臣都面露尴尬。原本大宋谏臣是监督天子的。只是后来为了防止丞相权势过大。变的监督宰辅。赵与莒初亲政时。这些谏官颇想恢复古制。对赵与莒的内外政策多有抨击。如今看来。说他们鼠目寸光都是轻的了。 “如今天下大势众卿都很清楚。欲使国强民富。非工商不可。农耕为国之本。工商为国之干。无本干不能独活。无干本不能独完。”赵与莒笑道:“诸卿对此。应不再有异议吧?” 三年时间。虽然不能让最顽固之人完全改变他们的想法。但足以让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立场是不是真的那么正确了。
环视群臣。赵与莒又道:“虽然国库充足。不过朕以为。朝廷还的过一过紧日子。朕已经决定。三年之内不在禁宫之中加盖大殿楼宇。宫中采买。一律从俭。” 听的天子如此说。众臣中有心急的不免暗自嘀咕。国库如此宽裕。天子还是如此。未免也太过小气了些。 “自然。朕自己可以省些。诸卿的恩赏却不能省。去年是以一百万贯为恩赏。今年便以二百万贯吧。”赵与莒看了魏了翁一眼。魏了翁立刻拿笔将之记录下来。不过他的面色明显变的阴沉。显然对赵与莒这种花钱方式并不赞成。 “另拨三百万贯。为天下军民百姓之赏。”赵与莒又道。 “除此之外。朕即位之初便为天下贫儿募师学医。如今已过三载。每每询问此事。觉的最大问题便是缺钱。故此。朕有意拨一千五百万贯。专为此项所用。诸卿以为如何?” “此事万万不可。陛下!” 第一个反对的人。便是户部尚书魏了翁。 喊出声来后。他神情有些惶急。拜倒在的上道:“陛下。虽然国库粗丰。但国家用钱之处甚多。况且陛下又有意兴修铁路。都需花费大量钱钞。陛下重医。虽是仁厚爱民。国库拨出百十万贯便足矣。一千五百万贯。实是数额过大。臣不敢奉诏!” 赵与莒笑道:“朕只道朕小气。没料想魏卿比朕还要小气。” 原本因为魏了翁出班抗旨之事。大庆殿中气氛很是紧张下来。但赵与莒一句玩笑。让众臣明白他并没有因为魏了翁的反对而生气。大殿中的气氛自然一松。 随着赵与莒威望日隆。强势的天子已经取代了强势的丞相。成为朝议政治的中心。赵与莒环视众臣。看到众臣都聚精会神的侧耳准备倾听。他笑道:“魏聊请起吧。朕只是提议么。若是不妥。朕与众卿再商议便是。” “臣倒有一言……”葛洪慢吞吞的走出来。显的老态龙钟。他要拜倒行礼。赵与莒抢先免了。他这才站直道:“一千五百万贯。若只是用于给贫儿学医。未免太过奢侈。但若是用于我大宋贫儿发蒙。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美事。” 赵与莒眉眼间带笑。点了点头。示意葛洪继续说下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大宋潢潢万里。亿兆生民。其中英才之士何止百万。昔日仲永。何以泯于众人。因其不使学也。人非生而知之。成智成愚。唯学与不学耳。故此臣以为。当以朝廷之力。大力推行教化。使为人子者皆的受教。明礼仪。知仁恕。行孝悌。奉忠义。”葛洪缓缓说来。不疾不徐。虽然不算是钪锵有力。却也听的魏了翁呆住了。 自古以来。读了几本子曰诗云之人。无不以天下为己任。常怀教化之心。理学大师的张载。更曾提出要“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官则造福于国。为儒则文宗一世。象崔与之那样不以学术杀后世子孙者。绝无仅有。若是真能由朝廷出钱。普及教化。那“人人尧舜”的大同之世便为时不远了。 魏了翁心中如此想。正待说话时。陈贵谊又出班奏道:“陛下。臣在工部。如今无论是修器械、建道路、堰堤防、浚河道。臣都觉着工部原先人力不足以用……” 他初说之事。似乎与今天议论的主题并不相符。但他绕了一个弯子后。还是绕了回来。只说流求因为兴办义务教育之事。使的官员、工匠都足以使用。故此若能学习流求也兴办义务教育。必可使的十年之后的大宋人才辈出。 薛极有些莫明其妙的瞪着葛洪与陈贵谊。特别是葛洪。他心中甚为奇怪。这老狐狸怎么转了性子。对迎合天子之意如此积极起来。 注1:此时大理的国相是高阿育还是高逾成隆。因为没有查到准确资料。取了前者。若有误。请指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