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告诉董子陵,我要一万人!  (第2/2页)
石。    这两个月消耗了五百石,按照这个推算,一共还有八千五百石。    要到明年春天能播种,夏季再收麦子,这其间有七个月无法收货主食。    “另外可还能再换两千石?”    “可以。”    若是如此,那粮食就增加到一万石左右了。    每个月可以供给近一千五百石粮食。    加上期间种植一些蔬菜、饲养家禽、鱼等等,足够一万二千人吃到明年五月。    古代一个县的标准人口大概在一万到两万,不过大部分人口在城外的乡里。    心中盘算之后,李衡觉得一万二千人已经足够自己做更多事了。    当然,不能把粮食消耗拉得这么满,他觉得一共招募一万人就可以了。    “有劳杜郎君。”    “李公现在可以回答我的问题了么?”    “什么问题?”    “造纸。”    “造纸恐怕目前无法给杜郎君一个满意的答复,但是可以给杜郎君的承诺是,卖到长安的纸,都让杜郎君来,获利我们对半分。”    “对半分?”    “是的。”
    “李公让出如此大的利,可还有其他事?”    “没有其他事,就只是想跟杜郎君交个朋友,仅此而已。”    杜预微微一笑,转移了话题:“我一路过来,听说魏军在移民。”    “是的。”    “看来丞相让司马仲达不好受。”杜预摇了摇头。    “那我们的买卖还做么?”    “自然是做。”    李衡心中不由得感慨:三国时期,果然是人才和割据者的双向选择。周瑜曾经引用马援答东汉光武帝的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说到底,三国时期的矛盾,是刘曹孙三家的矛盾,而不是阶级矛盾,更不是宏观的民族矛盾。    都是华夏,三家都自诩天命,关我们臣子屁事!    主上若礼待,必报之。    主上若视某为草芥,必弃之。    当年曹丕登基之后,就写了一份《与群臣论蜀锦书》,奉劝臣子们少用蜀锦,没有任何鸟用。    如此看来,不仅官方明目张胆买卖,民间走私也不甚繁多。    “李公,我家中尚有事务等待处理,便不再多打扰,告辞。”    “告辞。”    李衡也不急,他知道跟杜预的这条线,算是搭上了。    等日后杜预的父亲杜恕跟司马懿矛盾公开化,甚至可以趁机拉拢杜预。    接受了粮食,做了妥善安排之后,李衡便问薛良:“我们县里现在在籍有多少人来着?”    “若是算今日的,已经有两千。”    “才两千?”李衡顿时底气来了,“去转告董子陵,就说我要一万人!”    “一万人吗?”    “对!一万人!”    是时候大量开矿,大量开水渠,大量烧砖了!    当天傍晚,渭河北岸,大魏陈仓县。    “人被抓起来了么?”陈仓县刘质疑惑道,“不是说蜀军秋毫不犯的么,另外十几人呢,没有一起闹吗?”    “没有闹起来,听说那个陈仓县令出来了,亲自抓的!还被抽了十几耳光,打得好惨。”    “妄言!”刘质怒道,“他是陈仓县令,本官是何人!岂有此理!本官这个陈仓县令算什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