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5章 江南忠骨埋长安,修乐引发朋党案  (第1/2页)
    生为陈国臣,死为陈朝鬼。    当年在建康城外,白土之冈,和贺若弼苦战不退的鲁广达,可谓是陈国武将之中唯一的赤胆忠心。    鲁广达和陈后主一同北上进入长安,但他悲伤故国的倾覆,看到陈国君臣尽数在隋朝锦衣玉食,心中忧愤,难免外露愤愤不平不色。    郁郁成疾,再无生志。    当他偶染小疾之时,再不愿意就医吃药,主动寻死。    鲁广达求仁得仁,他以自己的死,纪念那永远逝去的故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他们,今生再也吹不到江南的微风,也晒不到江南的艳阳了。    原陈国的尚书令江总,虽然不能像鲁广达一般舍身取义,但他却写了一首直抒心意,非常大胆的诗去纪念鲁广达。    “黄泉虽抱恨,白日自留名,悲君感义死,不作负恩生。”    这其实也是一首故国山河,空自遗恨的愤懑之作。    幸运的是,当时杨坚已经一统天下,局势大定,并未就此诗大做文章。    否则,一场腥风血雨,无法避免。    江总虽然侥幸逃脱惩罚。    但是因为写诗而丢掉自己前途和性命的,在杨坚一朝,真有其人。    那就是原北周的千金公主,突厥的可贺敦,后来杨坚让她改姓杨氏,让她做了隋朝的大义公主。    她就是因为一首诗而误事,并且送掉了自己的性命。    杨坚虽然宽待陈国君臣,但杨坚是个优秀的政治家,他绝对不会用感情凌驾于理性之上。    必要的防范,绝对不可缺少。    为了避免陈朝君臣,集中于京城作乱,杨坚依照惯例,将陈国的皇族投放到偏远的四方之地。    但杨坚却并没有对他们赶尽杀绝,反而每年赏赐不少财物,让其衣食无忧。    陈氏虽然失国,却非常侥幸地保存了屈辱型的富贵。    原陈国长沙王陈叔坚,亡国之后入隋,被流放到瓜州,但叔坚生于皇室,根本不知稼穑,却和妻子日日沉醉于酒中,不知归路。    但却保持了一辈子的衣食无忧。    从中可以看出杨坚对于陈国的宗室,其支持和善后的安抚,是落在了实处,也体现了真正的上国仁义之风。    杨坚这种宽宏大量,来自于其绝对的,对皇权掌控的自信,这比之于在政治上,先贬再杀的老套路,要仁慈和自信得多。    陈国君臣,虽然并没有给杨坚添乱,但杨坚很快就要忧心朝廷之中,隐隐的内乱了。    这起源于修乐,引发了杨坚一朝第一次朋党之祸。    历代王朝,功成修乐,是传统也是自然之理。    杨坚重开天地,又完成了近三百年来南北分裂之后的大一统,他比别的君王有更加足够和绝对的理由,去重修雅乐。    但修乐却变成了一件非常难以完成的任务。    因为,到底哪种音乐才是正宗,正统的音乐,已经失去了判断的标准。    谁也说不清了,也辩不明了,正统音乐,确实已经失去了统一的标准。    因为,北方中原地区,在五胡乱华之后,汉族惨遭灭绝式屠戮,能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屈指可数。    加上北朝各个王朝忙于征战,一心想着以武力,征伐吞并对方,作为阳春白雪的音乐,似乎和时代格格不入,已成为多余。    晋室衣冠南渡,南北区隔,这大雅之乐,已逐渐乱了套。    一是乐器散亡,二是乐人离散。    日积月累,音乐正声凋零。    对于何为正声,历来就有许多的流派,形成了许多的权威,互相不服,互相攻讦辩难。    这本来只是技术或艺术上的争论,掀不起多大的浪花,    但事情非常不巧,主持隋朝修乐,分成了二大阵营。    他们重要的代表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