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5章 血祭血战加血酬,天下第一唯杨素  (第1/2页)
    巴东三峡巫峡长,巫峡地当长江要冲,自古是出蜀必由之路。    巫峡岐亭,地势险极峻极,是一只拦路恶虎,横亘在杨素面前。    守将吕仲肃使用了一种古老的战法,叫铁锁横江来对付杨素。    他在长江北岸,穿山凿岩,固定住三条巨大的铁锁,横穿长江,以阻拦上游的杨素水军。    吕仲肃决定死战。    他是知兵之人,知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他甚至拿出自己的私人财物,奖赏将士,表明自己死战到底的意志。    主帅如此,上行下效,他的守军,士气高昂。    杨素吃了很大的苦头。    铁锁横江,硬闯无门。    杨素重施故技,他想在陆地上,用南北夹击之法,击溃吕仲肃的守军。    但吕仲肃正养精蓄锐,布好口袋,静待杨素的入围。    这是一场非常艰苦的拉锯战,双方以命搏命,寸土必争,血战四十余次。    隋军在这个小小的岐亭,付出了死亡五千余人的代价。    这就是战争,是消耗战,就看谁能捱到最后。    于杨素而言,他眼中唯一的目标,只有胜利。    杨素本身就是一个铁血而冷酷的将领。    他的作战方式是置之死地而求生,因而他的军队,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怕死。    因为怕死也没有用,如果后退,也会被杨素冷酷剿杀,一样是死路一条。    这就决定他的军队,只能一往无前,在战场上,往往能以少胜多,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这一切根源于他的领军作战方式。    也一直被后世所诟病,他是真正实现了视生命如草芥,以战场为棋盘的冷酷将领。    杨素行军的典型方式,叫“血字三部曲”。    一是血祭。    在开战前,选出有罪之人,少则十人,多则几十人,列阵于军队之前。    然后,一声令下,手起刀落,鲜血喷溅,人头落地,达到真正的祭天祭地祭旗的效果。    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激起己方将士的血性和斗志,让他们提前进入生与死,鲜血飞溅的战斗状态。    第二血战。    非常简单,杨素视敌我双方将士生命为草芥。    他在正式战斗前,不管敌方有多少人,总会先选出一二百,或二三百战士,正面硬刚,冲击敌阵。这些士卒,谓之为敢死之士。    他们确实敢于去死,因为他们没有选择,不死也不行。    因为,他们没有退路,一旦他们后撤,不论原因,杨素会一律将他们冷酷处死。    一批死士死完,杨素会再多派一倍人手,重新正面攻击。    于是,一批批敢死之士,前赴后继,直至最后的胜利。    在这种冷酷而严厉的军法之下,在对方如此不要命的战法之下,在对方如此不重视士卒生命之下,敌方的将士,一般撑不到几个回合,就会战意松动,心理崩溃。    杨素靠此一点,百战百胜。    但杨素深谙人心和人性,光有大棒,不足以驭人,很容易受到反噬。    他准备了丰厚的胡萝卜。    这就是第三点,血酬。    非重奖,不足以买命。    他以重赏换取士兵的卖命和忠诚。    杨素不仅只是战场上的常胜将军,他更是政坛上的常青之树,也是关陇集团中可以直接和高颎对抗的核心干将。    因而,杨素的军队,虽然只有非常小的功劳,他也必然会上报朝廷,给予重奖。    杨素为了满足他自己嫡系军队的抚恤和重赏,他利用自己在政治圈内的影响力,经常夺取别的将领的功劳和赏赐,据为己有。    如此cao作之下,杨素军队可以做到微功必录,小功必赏,重功则天下知闻。    因而,杨素治下的军队将士,也是升职最快,俸禄最厚的军队。    作为古代军人来说,当兵,本来就是刀口添血,九死一生的职业。    升官发财,养家糊口,是其题中之义,本来的面目。    于是,二者一拍即合。    杨素治下的军队,虽然伤亡较重,但在杨素的重赏之下,战斗力依然极为惊人。    杨素,可谓是百战百姓的一代名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