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1节  (第1/3页)
    作者:吴承恩    成书时间:1592年    类别:小说    版本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书海领航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    人,明代著名小说家。【】他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军官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里,少    时就颇具文才。年轻时热衷科举,但屡试都落第,到40岁才补上一个“岁贡    生”。54岁时迫于母老家贫,屈任浙江长兴县丞,但因其性格倔强,不喜逢    迎,仅供职一年,便弃官归乡。晚年专意著述。他的创作,除西游记外,    还有诗文。后人辑有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志怪小说禹鼎志已失传。    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与金瓶梅、    水浒传、三国演义合称为四大奇书。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与水    浒传、三国演义类似,都是在一定史实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民间流    传和曲艺、戏曲、话本等的创作,最后由一位作者做总结性的再创作而后写    定。西游记的故事来自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僧人玄奘历尽艰难险阻,到    印度取经的真实事迹。唐僧取经的故事,600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经过无    数人的创造、取舍、增删、修改、加工,吴承恩成了最后的集大成者。全书    共100回,41个故事,于1592年由金陵书商世法堂唐氏刊刻出版。    西游记问世以后,受到历代读者的欢迎,它的故事和人物家喻户晓,    老少皆知,尤为青少年所着迷,成为儿童的“恩物”。建国后,仅人民文学    出版社就印了近300万部。各种翻印本、删节本,改编本更是无法统计。历    代评论家对西游记都有极高评价:明代袁于令说:“至于文章之妙,西    游记、水浒实并驰中原。”“此书驾虚游刃,洋洋洒洒数百万言,而    不复一境,不离本宗”。清代的张书绅称赞西游记:“西游一书,    自始至终,皆言诚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学,并无半字涉圣仙佛邪yin之事。    或问西游记果为何书曰实是一部奇文,一部妙文。”还有人说:“西    游记及封神演义,神怪小说之杰作也。其思想之宏阔奇伟,实令人惊    服。”近代思想家鲁迅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    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    西游记风行以后,对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明代,福州地方的人家,户户都为孙悟空设家堂,许多地方还兴建了孙    大圣庙。清代,以西游记人物故事而发明的酒席间的游戏“寻唐僧令”    风靡一时。    西游记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西游记问世后    的盛行状况,立即引发了沿袭其名的续西游记之风。作为文言短篇志怪    小说扛鼎之作的聊斋志异也渗透着许多西游记的元素,有的故事干    脆就是西游记人物的故事,如“西僧”、“齐天大圣”、“刘全”。伟    大的文学巨著红楼梦有五个回目都提到西游记。清代的张新之说:    “红楼梦脱胎在西游记,借经在金瓶梅,摄神在水浒传。”    这话虽代表的是一家之言,但也说明西游记对红楼梦的影响已为世    人所注意。    西游记对历代曲艺、戏剧等艺术活动之深之广举不胜举,仅就近年    来,戏曲、电影、电视的创作,西游记便占有很大内容,并一次次在人    民的艺术生活中掀起热潮。    西游记成书以前,唐僧取经的故事便早已传到国外,成书以后,更    是迅速走入世界,而且受到海外读者的欢迎和文学界的关注。英国汉学家安    东尼说:“西游记是中国传统小说中的精品之一。”法国当代比较文学    家艾登堡给予西游记很高的评价,他说:“没读过西游记,就像没    读过托尔斯泰或陀斯妥也夫斯基一样,这种人侈谈小说理论,可谓大胆。”    这话虽欠理性,充满个人的感**彩,但也可从一个侧面看出,西游记    在世界小说史上,有它一定的价值。西游记在国外的翻译也浮现出纷繁    的局面,译本非常之多,有全译本,删节本和单行本,另外还有大量有关西    游记的评论、论著。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话小说,之所以受到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士    的欢迎,成为一部成人童话,就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神话故事。在这虚幻的    迷雾下,蕴含了更为深刻的现实意义。林语堂说:“奇幻小说或曰神怪小说,    涉及到妖魔与神仙的斗法,包罗了民间传统的很大部分。这种传统与中国人    的心灵非常接近。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超自然的东西总是与现实纠缠在一起    的。”西游记之所以成为一部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作品,就在于吴承    恩在铺设那些、佛道故事时,总是将超自然的东西与人间社会紧密地结    合在一起,根据人们的愿望和可能,加以演绎。    玄奘西行取经的历史事件,是宗教史上的创举。而西游记一书已将    主角唐僧换成了孙悟空。读者所关心、所惊叹的也不是佛经本身的价值,“真    经”已引不起读者多大的兴趣,倒是一路的艰难险阻,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    为牵动人们的视线,极尽取经路上的艰难,作者设制了离奇怪诞的“八十一    难”以及一路上的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