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7章 那就谢谢我好了 (第2/3页)
/br> 他看向陆时, “陆教授,你觉得广告的黄金法则是什么?” 陆时“额……”了一声, “那个……盖尔教授,我没看过你的书。如果我的回答和你书中的理论相悖……” 两人面面相觑, “……” “……” 气氛诡异。 盖尔有点儿心虚地摸摸前额,说:“没关系,陆教授,你就畅所欲言吧。” 这老哥倒也实诚。 陆时配合着说出一个英文单词:“Drink!” 学生们全都陷入懵逼。 反倒是盖尔,最先反应过来,接话道:“DrinkCoca-Cola!” 所有人恍然大悟。 因为可口可乐是美国产品,难怪盖尔能想到。 陆时笑道:“我认为,广告的黄金法则是重复。就比如这句‘DrinkCoca-Cola!’,在《纽约时报》上连续买下了十四天通版,想不火爆美国都难。禁酒令时期,有哪个美国人没喝过可口可乐呢?” 这当然是夸大其词, 但这也确实是陆时的观点,重复是广告的黄金法则。 比如, 找工作,__________; 买二手车,__________; 今年过节不收礼呀,__________; …… 喜欢刷视频的,大部分人应该能对这些广告词完形填空。 这就是重复的力量。 或者说,洗脑的力量。 陆时解释道:“《镜报》的广告向来是将重复奉为圭臬的,无论软广、硬广,都是如此。盖尔教授,你是怎么想的?” 说着,看向讲台, 谁曾想,盖尔正埋着头,拿着纸笔奋笔疾书,就像一个听课的小学生在记笔记。 陆时无语, “咳咳……” 他咳嗽几声,重复道:“盖尔教授?” 盖尔这才抬头, “啊?啊……对对对对!陆教授说的都对!太对了!我也是这么想的。你继续,我在听着呢~” 陆时:“……” 第一排的卡文迪许忍不住笑出声, 由他带头,学生们也跟着笑。 陆时摆了摆手, “盖尔教授,还是由你来讲吧。” 盖尔“啊?”了一声,看那遗憾的模样,明显是听课还没听过瘾。 他将纸笔收了起来, “同学们,我认为广告学是统计的,那么就必须拿出实例。既然如此,我干脆在现场做一个调查,就比如……以肥皂举例,你们能想到一共多少个品牌?能想到且只能想到三个的,举手。” 学生们稀稀拉拉地举手。 接下来,盖尔依次进行统计,到数字七的时候,举手者只有一人。 盖尔点头, “看来英国人和美国人的大脑构造差不多。” 学生们笑了起来。 比起弗洛伊德,盖尔明显是更好的讲师,更长于调动学生们的情绪。 盖尔说:“一般来说,关于某件产品,人能记忆的品牌有限,到了三个之后就要搜肠刮肚。这可能与人脑的构造有关,当然,我不学医、不学生物,所以只是猜测。但无论如何,从统计的结果看,一个品牌希望被购买,就需要广告。” 因为之前举手的互动,学生们很容易就被说服了。 陆时却知道,这是纸媒时代的结论,不适用于现代。 盖尔环视一圈, “我们不如再考虑刚才的例子。可口可乐的广告词,‘DrinkCoca-Cola!’,大家不觉得奇怪吗?” 众人诧异,被这个没头没脑的问题弄得有点儿晕。 陆时却懂了, “这个广告词的奇怪之处就在于,它传递的只是一种感觉。” 盖尔双眼亮了亮,又掏出纸笔, 他默默念叨着“传递感觉”,继续记录。 陆时眼看着要抓狂了,忍不住抱怨:“盖尔教授,你能不能集中注意力!?现在是你在参加交流会!不是我!” 盖尔:“诶嘿~” 收起纸笔。 他继续说道:“陆教授说的没错。这个广告,传递的其实是一种感觉,甚至是一种欲望。看到‘DrinkCoca-Cola!’,你就会产生冲动,想要喝喝看。” 学生们不由得点头, 可口可乐的广告确实有煽动性。 盖尔询问众人:“哪位同学能想到原因吗?” 这个问题难度相对较低, 立即有学生站起身,回答:“因为买饮料不需要消费者仔细思考、精心挑选。就像是啤酒,用量化指标做广告,例如度数,‘XX度啤酒’,铁定卖不出去。” 陆时立即纠正道:“关于量化的观点,对,也不对。就以你说的啤酒举例,现在一瓶是350毫升,如果厂家将其提升为400毫升,并将广告词定为‘加量不加价’,销量会没有提升吗?” “啊这……” 学生发现自己无从反驳。 陆时摊手, “明白了吗?问题不在量化与否,而在于消费者关注的产品细节。” 说着,他看向盖尔。 不出所料地,这哥们又在记笔记了。 陆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