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一章 入围  (第1/2页)
    京城新画面影业公司。    江培安坐在会客室里喝茶。    玻璃窗外人来人往,每个人都在步履匆匆的不停忙活着。    这虽然是一家刚成立两年的新公司。    但无论是战绩还是知名度,都已经是业内巨擘。    原因无他,这里有大导张艺某坐镇。    除了张艺某外,还不得不提公司的另外一位大boss,张伟评!    1989年张伟评和张艺某在一次聚会上相识,二人相聊甚欢,逐渐成为了朋友。    此时的张艺某已经是有《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等诸多获奖作品,问鼎国内一线导演之列。    兴许是为了友谊,也有可能是商人逐利的精准眼光。    当张伟评得知张艺某正在为一部电影的投资而苦恼时。    他直接停掉了手里的两个房地产项目,给电影《有话好好说》投资了2600多万元。    就是那部老谋子亲自出演,在楼下用那句陕省方言喊出的“安红,俺想你”的电影。    但最终这次投资还是赔了,仅仅通过发行权转让得到了800万元。    而得到发行权的影视人董品则做到了4600万。    这个案例的教训让张伟评决定成立自己的电影公司。    1997年“新画面影业公司”正式在京城成立。    接着他又投资拍摄了张艺某执导的《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等电影……    当然,再好的朋友也会嫌隙,“二张”风风风雨雨二十年的交情。    最终还是抵不过一纸讼状,两人落得个对簿公堂闹的满城风雨的局面。    或许,一切都早已有了定论,在他们相处的某個时间点,两人心里同时埋下了芥蒂……    “不好意思,刚才有点事情,来晚了。”    一道带着浓厚陕省方言的重低音话音响起。    老谋子个子不算高,在一众陕省大汉中甚至还显得有些娇小。    把他扔在人群里,这个脸上带着些许皱纹的男人,普通的就像老实巴交的农民。    尤其是当他跟书香门第出身的的陈大导站在一起,对比会更加强烈。    同为国内的两大国际名导,两人经常会被拉出来做比较。    一个是风度翩翩的吟诗达人,一个是西北荒漠的小农民。    但就是这样一个“农民”却成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    甚至在后世还被冠上“国师”的称号。    从后世的角度来看,相对于综艺捞金、问饭阿瑟的陈大导而言。    埋头生娃的张导好像更能让人接受一点……    江培安站起身子:    “您好张导,我也是刚过来不久。”    张艺某点了点头,介绍他身后的人说道:    “这位是《幸福时光》的副导演谢冬。    进组之后你就跟着他担任导演助理,协助他完成选角工作。”    老谋子的语速不快,但却给人一种很强的压迫感。    这有点像某些单位的领导,我让你做什么,你照做就行。    虽然不是命令,但有份不容人质疑的威严在。    谢冬客气的朝江培安笑了笑。    “我明白了张导,谢导请多多指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