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6章:参观苏连的庞然大物! (第2/2页)
r> 苏连从五十年代开始研发,就开始投入很多的资金。 而且,还进行了多次的更新换代。 “杨爵士,作为聚变能实验堆,要把上亿度、由氘氚组成的高温等离子体约束在体积达837立方米的“磁笼“中,产生50万千瓦的聚变功率,持续时间达500秒。50万千瓦热功率已经相当于一个型热电站的水平。这将是人类第一次在地球上获得持续的、有大量核聚变反应的高温等离子体,产生接近电站规模的受控聚变能。” “院长先生,你的意思是苏连的人造太阳可以进行发电了?”杨铭问道。 “并不能,现在这一个反应堆每次只能持续10秒左右的时间,按照我们的推测,最少要持续半个时以上,人造太阳才能够正常发电。” 现在只能持续10秒? 杨铭知道现在技术也就是那样。 即使是后来,全球都在研发,但是,像国内最高也只能持续100秒,也就是1.7分钟。 那个时候,国内研发的人造太阳还是不能正常商用。 此时,才刚刚1985年,怕是国内在研发,离苏连这个也差远了。 杨铭在那看着的时候,霍建柠,何超瞏,林秀芝等人都是很惊讶。 这一个东西,一瞬间居然就可以起到上亿摄氏度的高温,真的是非常恐怖,现在虽然只能持续十秒钟,在他们看来,也是很恐怖了。 如果这个人造太阳一瞬间产生的热能全部转化为电能,确实是可以提供很多电力。
杨铭等人在这参观完。 亚历山德罗夫和格拉乔夫看到杨铭等人震惊的样子,显得非常高兴。 但是,另外一方面,他们已经没有足够的资金去研发了。 杨铭知道,这个人造太阳的庞然大物可能还没有什么,真正值钱的,在杨铭看来,是这里面的人才。 如果把这些人才带走,随时可以在香江那边复制一个新的人造太阳出来。 这个时候,林秀芝问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老板,为什么现在明明有太阳,我们还要去研发这些人造太阳?” 是啊? 为什么啊? 明明太阳就可以带来太阳能。 这个时候,亚历山德罗夫看向杨铭道:“杨爵士,你的秘书是一个很聪明的姑娘,她提的问题很不错。” 有太阳,为什么还要造“人造太阳”? 亚历山德罗夫介绍,因为煤、石油、然气未来有枯竭的危险,还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 风能、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又受限于气或地理条件等限制,难以满足需要。 可能有人要问,现在不是已经有很多商用的虹站,为什么还要造人造太阳? 目前的虹站采用核裂变反应,所需要的铀、钚等元素储量有限,还会产生放射性。 甚至,虹站非常危险。 历史上,苏连1986年4月26日,乌克蓝普里皮亚季邻近的切尔诺贝利虹厂的第四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 连续的爆炸引发了大火并散发出大量高能辐射物质到大气层中,这些辐射尘涵盖了大面积区域。 这次灾难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期爆炸于东洋的圆子弹的400倍以上。 这场灾难总共损失大概两千亿美元,是近代历史中代价仅次于幅岛核事故的损失惨重灾难事件之一。 而“人造太阳”采用的是核聚变反应,所需的原材料之一氘在地球上储量巨大,几乎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据测算,1升海水中含有的氘,核聚变反应后可以产生300升汽油燃烧的能量,生成物也没有危害。 也就是,人造太阳比起虹站要安全很多。 因此,核聚变能源被认为是理想的“终极能源”。 未来如果实现了“人造太阳”,能带来哪些改变? 改变可能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能源危机迎刃而解,能源价格将非常低廉,一些因能耗限制而难以开展的活动比如海水淡化、星际航等,可以大规模开展,进而带来生产、生活的巨大进步。 其次,核聚变的产物为氦和中子,不排放有害气体,地球上的温室效应、酸雨、雾霾将大幅减轻乃至消失,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再有,核聚变能源的原料从海水中就能获得,人类因能源问题引发的争端将大为减少。 求订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