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一把精神随厚土 满怀志气付穷年 (上)  (第2/2页)
个年轻人正眼巴巴地等着早饭,高耀辉提着个篮子走了过来。他来给高志山兄弟俩送饭,到地头一看,才知道麦子已经割完,都运到打麦场了。在地里转悠一圈,看到高志腾也在割麦子,他就把饭端了过来。看着满地割倒的麦子,他啧啧称赞:“你俩起的比鸡都早,干的活比牛都多,小伙子干活就是出息啊。”    高志腾抻着脖子,往篮子里张望,问道:“大伯,篮子里装的什么?我闻着是韭菜的味道。”    “不愧为属羊的,啥草都归你吃。你大妈烙的韭饼,里面加了鸡蛋。这鸡蛋可是你家养鸡场的种鸡下的,吃起来真香。”高耀辉说着,掀开蓝子上的盖布,露出一个个金黄油亮的韭饼,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饿了吧?你俩趁热吃。”    王大富知道,这饭是送给高志腾的,但他赶上了,也不客气,伸出黑乎乎的手,抓起金黄的韭饼,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韭饼也叫哈饼,是北方常见的一种小吃,韭菜做馅,白面做皮,包成包子状再压扁,放在锅里慢慢煎熟。如果在馅料里再加上点鸡蛋或虾米,韭饼的味道会变得鲜美无比,是难得一见的珍馐。    王大富将韭饼塞进嘴里,只觉得满口鲜香,差点把舌头都吞进肚子里,篮子里一共十几个韭饼,他一口气吃了十个。看着篮子里满是油腻的苞米皮,高志腾问:“没了?”王大富一脸意犹未尽的样子,说:“没了,你不能少吃两个。”高志腾伸出黑乎乎、油腻腻的双手,在王大富脸上一阵揉搓,说:“都给你吃得了。”    高耀辉在地堰上坐下,看着两个小伙子打闹,咧着嘴直笑。    年轻人体力恢复的就是快,吃完饭,喝几口凉水,王大富和高志腾又变得生龙活虎。    高志腾问高耀辉:“大伯,麦子割完了吗?”    高耀辉指着上头的地,说:“就种了这一点。”他没有儿子,养了两个女儿,几年前就进城工作了,现在家里只剩下两个人,只种了二亩地,平常也不上山,高家人多,随便搭把手就能把他这二亩地管理得井井有条。    高志腾又说:“我怎么没见大姐、二姐回来?”他说的大姐、二姐,自然就是高耀辉的两个女儿。    高耀辉说:“工厂忙啊,三班倒,难得休个班。没有时间回来。”    王大富问:“大姐、二姐在哪个工厂工作?”    “棉纺厂。”高耀辉提高了嗓门,一付自豪的神情,“咱们县效益最好的工厂,能进棉纺厂,这辈子就足够了。”    王大富有些羡慕,进城工作是他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你们也要想办法进城,现在政策放开了,农村青年也有机会进城工作了,咱们艾茶山就有不少小青年进城了。”    “庄稼人没有什么门路,进城哪有那么容易。”王大富摇摇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咱天生就是种庄稼的命。”    高耀辉说:“不出去,就只能在这穷山沟受穷。咱村好地赖地算在一起,总共四百亩,每个人分一亩多地,能干什么?吃饱饭都困难。这大山啊,越来越穷了,早就养活不了这么多人喽。”    王大富沉默不语。    “人不能怕困难。只要路子对,再困难也要走下去,困难是什么?就是让人来解决的嘛,有什么可怕的。”高耀辉当了十几年支书,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听起来总是令人振奋,“远的不说,左家夼的那个左文山,半彪落气的主儿,不照样进城工作了?”    桃树夼村与左家夼村隔着六里河,相距只有两里路,村民们来往频繁,就像一个村子一样。王大富在桃树夼小学上一年级时跟左文山是同位,因为他嘲乎乎的,鼻孔里都透着傻气,大家都叫他大嘲巴。当同学们升到三年级时,他还在一年级留级,别人问他上几年级了,他总是说“老头还在一年级”。    “唉!大嘲巴都进城工作了!”王大富心里起了波澜,他何尝不想进城,可是没有机会啊。虽然政策松动了,允许农民进城工作,但是如果城里没有关系,农民根本就摸不着工厂的大门。左文山进城是他城里的姑姑一手cao办的,否则,以左文山的榆木脑袋,连工厂的门朝哪开都找不着。    不过高耀辉能说出这番话,绝不是无的放矢,在村民眼里,他总是高瞻远瞩,能想人之不能想,为人之不能为。别看他小学毕业,文化不高,但头脑灵活,长袖善舞,能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而且在县里还有一个非常硬实的后台;他老婆有个叔伯兄弟在县里当领导,平常他走动得比亲舅子还频繁,隔三岔五就提着各种土特产进城探亲。后来他就入了党,当上了支书,在镇上,只要他说一句“我舅子……”,没有人不给面子,他的两个女儿能进城工作,也是仰仗这个叔伯舅子。尽管现在这个舅子已经退休了,他仍然走动得很勤,经常跟领导相处,眼界自然就不一样,国家有什么政策,社会有什么变化,他总是能够先知先觉。    高耀辉继续说:“郝诸葛也是个例子。”郝诸葛是村林业队长郝东辉,去年他被镇供销社聘为果品技术员,今年春就被招为农民合同工,一夜之间草鸡飞上枝头变凤凰,惊讶羡慕之余,再愚钝的人也能感受到社会的变化,很多束缚着农民的限制正在慢慢消失。    高志腾满脸敬佩地说:“东辉叔就是霸气。”    “那是。”高耀辉感叹一声,“咱艾茶山有名的能耐人,有文化,有头脑,....    王大富也是打心眼里佩服郝东辉。王家与郝东辉的关系很好,高耀辉当了村支书后,把郝东辉安排到林业队,本来是想让他干点轻快活,没想到只几年功夫,他管理果园的水平就远远超过了队长,在全县果业技术员比武大赛上拿到第一名,被称为“艾茶山第一剪”。他被聘为供销社果品技术员时,王家第一个得到消息,他满面春风的模样给王大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东辉叔成了公家人,咱村的果园怎么办呢?”    “承包呗。现在的政策就是包干到底,分田到户,分林到户,分山到户。”当初,高耀辉坚决反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毕竟搞集体生产,他作为书记可以以各种理由逃避劳动,一旦分田到户,他就要跟普通村民一样,扛起镢头上山干活了。但在地区要求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他又转变思想,坚决拥护。    高志腾来了兴趣,问:“怎么承包,定了吗?”    “还没有咧。”    “我承包一棵树行不行?樱桃坡上的红富士苹果又大又圆,红彤彤的,可甜了。”高志腾突发奇想,看来他只对吃苹果感兴趣。    高耀辉笑眯眯地说:“行啊,到时候你跟你爹好好商量。”王大富笑着说:“你怎么不承包一根树枝?”高志腾摸摸满是灰尘的头发,说:“我也想这样,承包一根树枝,又轻快又有苹果吃。”    闲聊了一会儿,高耀辉就提着篮子走了,他也不回家,只是满山蹓跶,以此来证明桃树夼的山山水水还是在他的掌控之下。略有遗憾的是现在山上的一切行动他都指挥不了了。    高志腾坐在地头,不时往山下张望着,他没有吃饱,正等着王春华送饭呢。王大富则躺在麦秸上,默默地想着刚才的对话。“政策放开了,农民也有机会进城工作了”,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他黯淡的天空,令他原本消沉的心活跃起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