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4 赵王的郁闷,我不当人子?  (第2/2页)
心沥血、cao劳半生,老爷子还要降他罪?!’    只是朱高燧心里膈应的不行,这老爷子还派锦衣卫和侯公公来了……    这是对他有多不满?    转而,一男子闻讯赶来,对着朱高燧恭敬抱了一拳,“赵王,陛下为何降旨?”    “胡长史,你自己看吧,”朱高燧把手里的申饬递给胡永兴。    赵王府左长史胡永兴恭敬的接过申饬,越看越是胆战心惊,“对于王爷近日的行径臣下有所耳闻,依臣下所见,王爷确实应该远离汉王爷。    倒并非是说王爷影响了汉王爷,而是汉王爷在其中作祟,王爷如果信得过臣下,臣下这就去办,如何?”    “胡言乱语……”朱高燧痛斥了一声胡永兴,“胡永兴,你这是颠倒黑白,二哥和本王乃是亲兄弟,情比金坚。    你却在这里挑唆本王和二哥之间的关系,胡永兴,你可认罪?!”    胡永兴是朱高燧府内的左长史,也是赵王府内的一位智囊。    只是这胡永兴屡屡冒犯他对二哥的情谊,挑唆他和二哥之间的关系崩裂。    见朱高燧如此愤慨,胡永兴噎了一下,“赵王,臣下绝对没有别的意思,汉王如今是监国,虽说未曾有人察觉到汉王身上的端倪,臣下却是一直将汉王的行径看在眼里。    汉王如此心性必然不会满足于现状,更不会任由太子继位的,赵王……为今之计,求存之道才是根本,切不可意气用事才是……赵王请听我的。”    “来人,把胡永兴给本王叉出去,”朱高燧威胁道:“胡永兴,再有下次,本王替大哥处理了你,叉出去。”    北镇抚司的好手叉起胡永兴,迅速的掠了出去。    “哎!赵王爷,臣下一片忠肝义胆呐!”    “王爷……!!!”    ……    翌日。    文皇帝从寝宫起身,直径入内阁。    汉王爷监国时,文皇帝实行每三日一监察。    “汉王爷近日监国,可有过什么纰漏?”    文皇帝侧卧在床榻上,目光浏览到堆积如山的奏折上。    文皇帝都想好了。    汉王爷但凡是有稍许差错,他就提着剑去兴师问罪。    “禀陛下,王爷近日批阅奏折,倒是没出现什么大纰漏,只是下面的大臣多有非议,各种难听的话都背地里说了……”    侯公公如实禀报。    文皇帝轻笑了一下,“拿来。”    “陛下要监察奏折,速速拿来……”侯公公对着身侧的宦官尖锐了一嗓子。    一批批宦官端着堆积如山的奏折赶来,文皇帝随手捻起一本来看。    “嗯,不错,还行……”    “朕还以为,汉王监国没两天这天下就大乱了呢。”    “这奏折批阅的还算进退有度,条理清晰,还算汉王爷用心了。”    文皇帝轻吐出一口气,“只是这个字,为何如狗趴一样?”    文皇帝见到了朱高煦的字实在是不堪入目。    “陛下,汉王毕竟是武将,再苛求文字确实为难他了。”    侯公公在一旁笑道。    “嗯,言之有理。嗯?!近期还有战事?汉王还对战事有见解……?”    文皇帝神色不悦。    ‘战事不速速递来内阁,汉王竟然是亲自处理?!’    ‘大胆!’    虽说是让汉王爷来监国的,只是这国策还没有轮到汉王爷来插手。    “太子爷那边先是怎么说?”    文皇帝目光思忖。    相较于之下,文皇帝更是倾向于太子的意见。    汉王爷监国不假,可是文皇帝绝无可能是全盘拖出,太子在府中也是要对国策产生辅佐作用的。    尤其是军事方面。    当文皇帝看到了军事奏折,眼前顿时一亮。    翻开来一看,阿鲁台、鞑靼、瓦剌等凝聚起来的草原各部一直侵扰燕国等地。    文皇帝见状,眸色之中已经是有了些温忿。    燕国是文皇帝先前的就藩之地。    若不是建文这个狗一样的东西听信了黄子澄、齐泰的削藩,他岂会来江南靖难?!    在燕国时,文皇帝可谓是过的十分惬意的。    现在,燕国等地均被草原各部的人所侵扰,这是文皇帝所不能容忍的,草原各部的威胁从古至今就一直存在着。    不然,万里长城也不会在秦国时期就开始建造了。    心念至此,文皇帝摩拳擦掌,想打仗了。    ‘太子对这件事怎么说?’    文皇帝见到了太子的文章,意思是要让朝廷派兵镇压,但坚守不出,以守为攻。    对此,文皇帝以为这太憋屈了,不符合他的作风。    也不符合大明朝的威严形象!    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    再看到朱高煦这一手狗趴的字,文皇帝先是皱眉,而后表情一亮,这奏折上仅有几个字,‘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短短一句话,已经是道尽了大明的气魄。    文皇帝收起表情,面无表情的对侯公公道:“给朕传老和尚过来……”    侯公公听到文皇帝是要找道衍,必是有国事相商,岂敢怠慢。    经由陛下召见,道衍一来内阁,就从文皇帝手中接过了太子的奏折,再看了看汉王的奏折,最后才是沉咛了一声。    “不错,皇室后人还有如此见解,臣在这里恭喜陛下了。”    道衍把汉王的奏折递回到文皇帝手上,微微轻笑的道。    “两者相比较,还是汉王爷的气魄要更胜一筹。”    “陛下,汉王这一句话,尽显明朝的魄力啊。”    “如若汉王有此见识,事事都有如此眼界,兴邦振国不在话下。”    先前,道衍也曾和文皇帝交涉过此事,草原各部的威胁一直都存在着。    虽然有长城来抵御,却依旧是免不了这群草原人的sao扰。    都是大明的百姓们,更何况,这还是文皇帝曾经的就藩之地。    岂能是直接置若罔闻过去的?!    所以,道衍和文皇帝有个不约而同设想,‘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没错,与汉王的意见不谋而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