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七章 物是人非,斑驳古村中  (第2/2页)
几乎每一年,老师带我们上山问候,之后就又欣喜又落寞,患得患失。”    “直到那一年,老师忽然欣喜若狂,像是疯了一样大笑起来。”    “老师变年轻了,我一生都不会忘记那天的景象,那一天是黄昏,山中有霞气,群鸟纷飞。”    随着老人的诉说,郑微微仿佛看到了老人身上一个被尘封的故事揭开,那是一段岁月中最深刻的年华。    “我们几年后都彻底察觉了,老师得法,其他的学生们开始觊觎,老师察觉到了我们的异常,渐渐疏远了我们,那一年,我们被迫各走东西。”    “那一年,我们各走东西,是哪一年了?”忽然,旁边一名老人问道。    “是...是,咦?不记得了。”    “只记得老师赶走我们那天,村里的孩子们还放着86版《西游记》。”    “那老师赶走我们那一年,按照记忆中当时的生活水平,大概是八九十年代吧。”    “原来如此,一眨眼已经过去二三十年了,我们几个老头子啊,七八十岁了,可能已经没有几年活头了。”    “不知道有生之年,还能不能再遇先生。”    这些老人一边行走在石板道上,一边对话,落在郑微微的心头,开始她觉得还好,但之后让她心中越听越是觉得诡异!    霞气。    变年轻了。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山中奇人!    一股神秘而未知的感觉迎面扑来,让学习历史的郑微微心中满是好奇,她知道这几位老人很是知识渊博。    连他们几位老人都如此感怀那一段竹景村的岁月,只怕,不是那么简单。    “爷爷,您怎么会不记得具体这一段时间呢?”郑微微试探问道。    “是啊,怎么会不记得?那是我们一生中最开心的事了,但就是不记得了,记忆深处总是有一段声音让我们遗忘掉一样,或许是老师的手脚,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有些东西不是记得才是好的。”    爷爷一边行走着,一边不断低语。    “在我眼中,老师那已经是堪比古代圣贤大儒一般的人物,经天纬地,可他一直在追随着他兄长的脚步,我们很多时候度在想,那到底又是怎样的人物?”    “我们也在想老师一直在追那人的背影,是不是太累了,可是...”这一刻的老人,仿佛不是那个知识渊博的教授,而是一个回首半生蹉跎岁月的老人,止不住叹道:“后来,老师如愿了,我们被赶走了,但我们挺庆幸老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乖孙女,这不是故事,可是现实啊。”    郑林寿心头隐隐回到了那一段不可思议的山村岁月,自己跟着那一位值得敬佩的人物到处奔走,学习各种知识。    这些年身躯渐渐的衰老,也让他越发体会到了老师当年的心情。    这是对于死亡的恐惧。    如果不曾见过就不会害怕,可见到了希望,见到那山间隐居的淡然身影,怎么可能会舍弃?    自己是如此,而刚好生在那个家里从小看到大的老师更加如此,俨然已经成了老师一生的心魔。    “不知道老师现在处于何方?”他望着那一座山,情不自禁道。    “或许去了国外。”    “亦或者隐居山村,也居于某座山上。”    两位结伴老人纷纷说道。    “或许,已经寿终正寝了?”郑微微小声试探。    毕竟算一算时间,爷爷七十多岁了,爷爷的老师最起码也得有九十到一百岁了。    “胡闹!!老师已经踏入了那一条路了,怎么会走在我们几个老头子之前?”老人摇头笑着,一路随着山野前进。    那一条路?    到底是什么啊?    郑微微心里懵了。    这是迷信啊,怕不是几位老糊涂了。    但对于这几位还是心中有敬畏,不敢乱问,生怕又惹老人家生气。    这把年纪了,还生气,是要出大问题的。    算了!    我忍!    他们走到目的地。    残垣断壁,已经是一座废屋。    早已经没有了人烟居住,到处都是青苔和杂草。    一路走来,老人说着这里每一个建筑发生的事,都异常深刻,让郑微微彻底确信爷爷当年的确在这里生活过一段时间。    最终,老人抚摸着当年的红色朱漆门,这是当年拜会老师成长的故居,“不知道老师现在到底去了何方?他终成了一个长生者,离我们而去后,一定过得很精彩吧?我仍记得老师有写日记的习惯。”长生者?    郑微微瞳孔放大了。    但郑微微不敢多问,一路继续搀扶着爷爷走着。    路过了房屋,来到后院,竟然堆着三个坟墓。    而坟墓前竟然站着一个身材挺拔的年轻人,他戴着鸭舌帽与口罩,静静低着头,供上瓜果。    老人拄着拐杖,忽然浑身颤抖起来,伸出了手指,眼中忽然不自觉流淌出晶莹的泪水,“你!你!!!”    那男子缓缓转过头,只见他的眼角有颗泪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