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六章 给大明正骨  (第1/1页)
    十余万流民,正朝着京城赶来。    得知消息的崇祯皇帝深深吸气,不由得压力山大。    这下麻烦可大了。    实在是因为这股流民的数量太多,朝廷这边看了都只有头疼的份。    “去叫周师傅、户部尚书李待问,还有赵石头……户部郎中赵巽。”    崇祯皇帝立刻起身。    麻烦甚大。    十余万流民再有二十日左右便会抵达京城,到那个时候,若是没有妥当的处理法子,那……可是要出大乱子的。    不多时,养心殿。    匆匆赶来的赵巽一脸懵逼。    什么个情况?    足足十万流民,来了?啊?    要命啊!    “陛下,臣以为这定是有小人在暗中作祟,给朝廷找麻烦。”赵旭直言不讳。    “啊……”    崇祯皇帝应了一嘴,很是烦闷。    就眼前的事态来看,是否有人在暗中恶意挑动大批流民赶至京城,不好说。    因为那制糖作坊确实赈济了两万流民,事情传开,其他地方的流民得到消息后,为了活命,赶至京城祈求朝廷赈济,理所当然啊!    “先不说这个!”    他摆手,严肃道:“几位爱卿对于这十余万流民,如何看待啊,可有法子妥善处置?”    后侧赶来的内阁首辅周延儒宛如没听到似的,默然垂头。    倒是户部尚书李待问,认真琢磨半刻后,躬身开口。    “陛下,臣以为此一番流民声势浩大,不容易赈济。”    “又因京城这边已然有了赈济两万流民的先例,故,对于这十余万流民,却也不可苛刻。”    “目前来看,唯一的法子便是朝廷这边联合制糖作坊,商议之后,再做决定。”    商议着来。    崇祯皇帝暗暗点头。    而今朝廷内外交困,面对十万流民自是有心无力的,那么便只能与制糖作坊那边商议了,看作坊那边是否还有余力赈济更多的流民。    “赵爱卿,你怎么想?”他顺势问。    “这……”    赵巽却是犹豫了。    怎么想?    又能怎么想?    他很是厌烦。    实在是此一番的人数太多了,足足十余万,其数量,已经大大的超过了朝廷所能赈济的极限。    至于制糖作坊那边,他大概也了解几分。    比如在面对第二批一万流民的时候,作坊那边已经扩大了白糖产量,且制作、售卖糖块等等。    就是这样,才勉强维持住两万流民的口粮。    而今又来十余万人,这……不是在为难人吗?    “陛下。”    此间,内阁首辅周延儒站出:“关于制糖作坊一事,赵大人最是清楚,毕竟都拜把子了,想来定是见过那暗中的赵、牛公子二人的,如此,不若教赵大人与那两位小公子商议一番吧。”    赵巽气息一顿。    什么意思?    谁人都知制糖作坊后面的两位小公子不方便露面,周延儒这狗东西竟想着将那两个人爆出来?    他暗自气愤,恨不得直指周延儒目的不纯。    那两个小公子身份一旦爆出,可就容易针对了啊!    制糖作坊因为是最起码在明面上为朝廷分忧解难,不好针对,可要针对搞事的两个人,于朝堂百官而言,实在容易不过。    “陛下……”他忙是开口,却被打断。    “周爱卿此言有理!”    崇祯皇帝很严肃。    事情闹大,朝廷这边束手无策,唯有将那两个小公子请出来,当面询问确凿,方可保证整体的大局万无一失。    “赵爱卿,此事便由你仔细询问与商议吧。”崇祯皇帝开口。    “这……臣遵旨。”    赵巽很是无奈。    圣命不可扛啊!    他很是烦闷,出来大殿,忍不住道:“周延儒那狗东西什么意思?想要把背后的两个小公子钓出来,而后好加以谋害吗?李大人,下官觉得那十余万流民就是周延儒那狗东西诱引过来的……”    “嘘,慎言!”    户部尚书李待问打断:“别管问题是怎么出现的,先把问题解决了吧,你试着见一见那两个小公子。”    赵巽又是一阵无言。    他不知能否见到那两位小公子,这是前提。    更大的问题是,便是能见到,以而今的局势来看,他也不想见。    两个小公子真要暴露出来,可就危险了啊!    然,假若他不亲自见那两位小公子,十余万流民的问题更大。    要知道,京城这边都赈济两万流民了,后来的十余万流民,你不赈济?    那十余万流民可就未必会老实了!    真要闹起来,那就不是流民了,极容易成为十余万叛军!    他左右为难,回家之后,琢磨许久,一时也拿不定注意。    “咋啦,老头?又碰到问题了?”    赵旭走了过来,笑呵呵道:“您以前身为御史,可是没这么多烦心事的,而今升迁了,屁事反而多的教您自顾不暇了。”    赵巽斜瞥一眼,默然许久,最终归为一声叹息。    以前,他是御史,诸多事宜,只想着闻风启奏即可。    而今成了户部郎中,主管福建道和北直隶,身处漩涡之中,方感为官不易四字。    想要做点事,太难了,要考虑前后诸多因果。    就比如赈济流民。    制糖作坊那边先后两次赈济了两万流民,可不就是实打实的好事?    做好事不易,可若做坏事,那就容易得多了。    比如大肆传播消息,说京城这边可以赈济流民,那便可以轻而易举的吸引十余万、乃至数十万百姓赶来。    然后呢?    然后问题就甩给了做好事的人!    这是什么狗屁道理?    “啊……”    他感慨而叹息:“你,以后不要读书了,我改日为你寻一个富商的闺女,成婚之后,你便向南去吧,最好去濠镜。”    咦?    赵旭侧目。    好家伙,自家老爹开窍了?    好事,大好事啊!    他眼冒亮光:“爹,我也是这么想的,您也别坚持什么原则了,咱爷俩搞点银子,举家去濠镜吧。”    赵巽脸色立刻阴沉下去:“老子去什么濠镜?要去也你这个软骨头去!”    额。    赵旭喉咙涌动。    情况,大不对劲啊。    “那您……是怎么想啊?”他试着问。    “这大明的脊梁弯了,吾给他正一正骨。”赵巽平静开口。    正骨。    正大明的骨!    赵旭默然许久,眼看着四十多岁已两鬓斑白的老爹,不知觉泛起一身鸡皮疙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