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4章跑偏了  (第2/2页)
退兵,去年也是疫病,汴军才退。    今年自己老实了一年,原本冬季不宜用兵,可这个机会真的难得。    干不干?    他又想起了几个月前送来的匿名信。    信中分析了天下大势,此时攻取晋、绛正是好时机。    果然,局势向着信中的方向发展,青兖战事焦灼,汴军撤兵不甘,不撤又打不下来,后勤保障也困难。    此时正是犹豫之际,自己出其不意一举拿下晋绛是有可能的。    ……    南阳德王府。    李裕看着手里的邸抄,目光幽远。    长安的朱友伦果然摔死了,朱友谅接替了职务,把陪同朱友伦打球的大小官员都斩首了。    按照历史上的轨迹,应该密函弹劾崔胤,然后把老崔和郑元规斩杀。    如今看来,历史真的跑偏了。    朱友谅到了长安只是加强了宫禁,对崔胤和郑元规没有弹劾,也没有动手。    这就好,这就好。    青兖战事依然焦灼。    青州王师范还给李裕来了书信,述说了这段时间的战事情况,果如德王所料,到现在青兖各城仍然在手,通过奇袭,零敲碎打,已经斩杀汴军近千人,烧毁粮道多次。    李裕放下邸抄,眯眼琢磨了一阵,他相信李克用这个枭雄一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李裕的原计划是,一旦朱全忠逼迫迁都,那么他就得撕破脸,想办法把父皇母后救出来,在长安的时候他还不能救,因为没有合理的理由和借口啊,只有迁都洛阳了,他才能救人。    现在,历史发生了点点的偏差,迁都的事被延后了,那自己就有时间了。    首先就是烧砖筑城。    如今新城的规划已经出来了,就等着开春筑城了。    ……    太极宫内。    李晔与皇后何氏自从得知李裕的王妃有了身孕,心情一直就很愉快。    这就说明皇家血脉绵延不绝,好事,喜事。    何皇后急着给将要出生的孩子们准备衣服和玩具,这些都是皇家的东西。    就在前几天,德王李裕给李晔送来了一批粮食,有五万石,解了燃眉之急,而荆襄今年也送来了十万石粮食,一时之间,李晔和崔胤都心满意足。有了这些粮食,就可以再招募一批士卒,加强京师的守卫。    君臣在偏殿饮酒畅谈。    “圣人,如今梁王在青兖大战,王师范誓死不降,搞得梁王进退不得。”    “哦?有这回事?”    李晔心里暗喜,这样我看你还怎么逼迫我迁都!    “河东晋王前天突然出兵,攻打晋州绛州。梁王东西难顾,只怕是两边都不讨好啊。”    崔胤遥遥举杯,对着李晔敬酒。    李晔听的认真,竟一时忘了喝。    “圣人,正月一过,咱们还得募兵,不然京师危矣。”    “呃,好,好啊!”    李晔这才回过神来。    原本他以为自己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谁想还有几步缓棋!    “哦,崔爱卿,我看就去荆襄募兵吧,那里人口众多,兵员尚好,你看呢?”    “呃……”    崔胤眼珠子一转,略一思忖,点点头说道:“圣人,这样也好,还可让赵节帅帮衬帮衬。”    崔胤在宫中喝的晕头转向,他心里高兴。    那封匿名信也不知道是谁写的,朱全忠没有借口对付自己,竟然躲过一劫。    哈哈,天助我也!    李晔回到寝殿,高兴的手舞足蹈。    “哈哈哈哈,皇后,我今天太高兴了。”    “圣人有何喜事啊?”    何皇后好久没见李晔这么高兴了。    李晔压低声音把听到的消息说了一遍。    “重要的是,迁都这事朱全忠怕是暂时不提了。真是天助我也!”    何皇后也是心里一安,这样就不用去洛阳受人摆布了。    虽然在长安也是受人摆布,可还有帝王尊严啊,要是去了洛阳……    那真是不敢想象。    南阳新城的规划经过周宽等官员的商讨,认为以老城为中心,在外围重建城墙,形成一个周长八十里的大城。    明年先建北城墙,然后是西城、东城,南城则是续接原来的城墙,这个新城城墙计划四年完成,争取三年提前完工。    也不知道朱全忠给不给他这个时间。    李裕皱眉想到。    “是不是太大了?缩小点也行吧?”    “主公,如果城小就失去了筑城的意义,慢慢筑,不着急。”    手下这些官员不知道时间紧迫啊。    “我们再研究研究,不急,不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