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五章:感动  (第1/2页)
    “......”    其实这答桉他早已知晓,因为他本就来自于未来。    但看着正以热切的、期待着的目光注视着自己的弟子,那种目光就如同清晨的晨曦,仿佛能直接透到人的心里去,令徐重光不忍说出拒绝的话语,遂闭上眼,微笑道:“好,我看看。”    时间在这一刻仿佛彻底凝滞,徐重光只感到万籁俱寂,不仅听不到任何声音,就连自己的念头也似乎全部消失,连自己都似乎已然忘记。    一切都被定格住,变成了一幅幅画。    随后,这一幅幅画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翻动,但每一幅画面,却都是相对静止的。    【新章节更新迟缓的问题,在能换源的app上终于有了解决之道,这里下载huanyuanapp换源app,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    他看到一个十岁左右的孩童,心神震荡,面对着前方双腿跪地。    他看到李尧臣垂垂老朽,昔年大刀所向,纵横弛聘,如今年老力衰,终为狂徒所败,驾鹤西去。    ......    一幅幅图画就这样在徐重光的脑海中不断闪烁,直到最后。    北风呼啸,雪花洋洋,小树林中,一男一女,女子身着白衣,忽地张口一吐,长长的一条白气从女子口里笔直射了出去,好像一支突然射出去的气箭。    “咦......”徐重光轻咦一声,神情略微有些诧异。    就在这时,那女子竟突然抬起头来,双目与他对视,就好像亦能够感受到他的存在一般。    “原来如此......”    徐重光微微一笑,睁开双眼。    “师父?怎么样?你看到了什么?”    “龙蛇起陆,天下大同。”    “龙蛇起陆,却天下大同?”    “是,天下大同。”    “是古之天下,亦或是今之世界?”    “是今之世界。”    永灵大喜道:“那西夷诸国了?”    “四夷重译称天子,否极泰来九国春。”    那将是一个超越了历朝历代,古往今来前所未有的盛世。    “那真是太好了!”永灵欢喜道。    徐重光笑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徐重光不禁念起这首诗来。    当年这群人,也是怀揣着一个几乎不可能达到的理想,走上了九死一生艰难的道路,没有放弃,改变自己的理想和意志。    这是那些西方国家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完成的壮举。    因为西方人的叙事体系就是极致利己的那一套叙事体系。    在他们看来,中华大地上,这无数舍家为国的人,是愚蠢的,为什么要牺牲自己,去帮助他人?    他们第一反应是去怀疑,怀疑为什么有人会这样,肯定是假的,不可能存在这样的人,一定是骗人的。    但他们不了解我们。    他们不可能理解中华五千年来这一套的叙事体系,五千年来,中华一向如此。    在东方叙事体系下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到了西方以精致利己为核心的叙事体系下,就会成为被怀疑,被唾骂的行为。    因为西方各国普遍接受的是极度精致利己主义,他们会认为那群人是迂腐可笑的,肆意贬低嘲笑着他们的理想与品德,认为他们为理想和不可能达到的希望前行,是多么愚昧的行为。    所以他们输了,在朝鲜。    即便过去几十年后,他们还不是不懂为什么看着并不强大的中国人能够爆发出那样强大的力量,即便他们在装备、后勤,乃至人数上都拥有着绝对的优势,却还是几乎一度被赶下海去,    但徐重光是亲身参与者,他懂。    对他而言这个世界的最大收获,莫过于自己亲身参与了这一切,组织过武士会上阵杀敌,也刺杀过日寇高官。    正因为这股力量,所以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    “永灵,你知道吗。”    “任何武术临到最后都要用人来试劲,才能在比武中得心应手,杨澄甫练太极推手,也是在人的身上反复刷劲。”    “武当剑术也是这个道理,但找不到人来试剑,于是武当山的道士练剑,便是跳上树刺猴子,所以武当派的剑术才会被称为猿击术。”    徐重光微笑道:“你天资聪颖,不出二十年,你的武当剑术将会登峰造极,达到当年李师刺猿而不伤皮毛的境界。我想二三十年后,人们提到你时,就会加上一个子,称你为永灵子。”    “但想要成为一代拳术大宗师,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感动。”    所谓的感动,其实是一个很空泛的概念,它其实并不贴切,但仔细想来,这两个字却又是最好的说明。    感动,是一种心灵的震颤,一种灵魂的觉醒,一种情感的燃烧,一种思想的辐射。    譬如当你在阅读史书之时,看到某一段特殊的历史时,突然为前辈们的事迹所深深感动,感到热泪盈眶,身上升起一股热气直冲脑后,在那一刹那间,你好像获得了无穷的力量,忽然恨不能投身历史之中,化身为那些人当中的一员。    这便是来自历史的感动与力量。    即便在那一刹那过后,你又变回了平常的你。    其实那些前辈同样也是如此,他们并非是生来就不畏惧死亡的,他们也是人,他们也会害怕,也会恐惧。    但他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