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六章:诸事缠身  (第1/1页)
    巍峨的奉天殿内。    朱宸濠已坐上了那张心心念念的至尊宝座。    他刚在龙椅上坐定,文武百官就跟着陆续走进了大殿。    百官朝拜之后,司礼监掌印太监萧敬便拿出石珤所作的即位诏书高声念道:    “天子臣宸濠敢昭告于天地,天明海内已安一百五十余年。    然先帝近侍多有佞臣,我皇明祸机将发,臣不得以举兵清君侧。    幸得天地之眷佑,两月余而有成。    惜先帝却为逆贼所害,后内外文武群臣及耆老军民合词劝进,至于再三,拒辞弗获。    谨于十一月一日,祇告天地、宗庙、社稷,即皇帝位。    ……    其以明年为天命元年,大赦天下,与民更始。    所有合行事宜,条列于后。”    随着萧敬读完最后一个字,朱宸濠的皇帝身份便名正言顺了。    他的这篇诏书,更接近于历史上朱老四和朱厚熜的即位诏书。    因为他们的帝位都并非正常传承所得,所以诏书里所突出的,就是其得位的合法性。    另外,在年号的选择上,朱宸濠也并没有直接使用起兵前就已定下的那个顺德。    因为听起来跟前朝的正德差不多。    他可不想跟那位扯上太多的关系。    于是,他便夺了“野猪皮”的年号为己所用。    登基称帝之后,朱宸濠便搬离了监国府,正式入住紫禁城。    而他当上皇帝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追封。    毕竟,大明是以孝治天下,他必须得给自己的那些便宜长辈一个名分。    朱宸濠追封起宁系那些先王来,可比历史上的朱厚熜容易多了。    那位,为了不胡乱认爹,可是足足跟杨廷和他们头破血流地斗了好几年才成功的。    为此,还废了一个大明第一才子。    朱宸濠则跟朱厚熜的情况完全不同。    首先他是靠造反上位的,根本无需太在意那帮文官的意见。    其次,他不是燕系,而是宁系,当然不可能跨系认爹。    最后,则是朱宸濠之前那番否定朱棣之言也将杨廷和他们吓怕了,这帮人可不想惹那位再一次发疯,又搞出什么难以收拾的状况来。    于是,朱宸濠追封宁系先王为帝之事,并未遇到什么阻力便顺利完成了。    办完了这件事,朱宸濠倒是想到,自己似乎还应该派人另行勘定一处风水宝地,以作为日后的皇陵。    后世所说的明十三陵,那可是朱老四为他那一系所找的地儿。    要是今后自己和宁系的子孙也进去了,那两边还不得在地下打起来?    当然,这事也不用急,慢慢找就是。    搞定了先辈的名分后,另一件大事也立马就提上了日程。    那便是册立皇后。    人选当然只有一个。    宁王妃娄素珍入主后宫,无可争议。    将后宫交给娄素珍这样贤良淑德之人来打理,朱宸濠也是放一百颗心。    于是,登基大典的热闹还没有完全散去,立后大典便又开始了。    娄素珍,也正式成为了大明帝国的皇后,后宫的新主人。    而这边刚刚才立完皇后,那边就立马有大臣上疏请早立太子。    可这事儿,就得稍等一下了。    因为,朱宸濠的那四个便宜儿子,直到现在都还没有自己的名字呢。    而此刻他已经称帝,也是该兑现承诺,给那四个小子起名了。    可该起个啥名,也让朱宸濠很是伤脑筋啊。    因为朱重八那个能跟元素周期表相媲美的起名规则,也实在是太让人抓狂了。    就像他之前的那两个短命侄儿吧,一个樤一个栟的,就差一个杤便能直接凑一桌打麻将了。    要不,直接来个带木字旁的东南西北?    可配上中间那个拱字后,似乎也太难听了点。    思前想后,辗转反侧好几天后,朱宸濠终于为自己的四个便宜儿子敲定了名字。    而且,他还真用上了那个杤字。    世子,朱拱枰;    老二,朱拱椗;    老三,正是那个朱拱杤;    老四,朱拱梆。    连起来,正好是平定万邦!    至于老大、老二的姓名连着一起叫好不好听,朱宸濠就不管了。    反正,就算是他自己的名字,念出来也难听得很。    给几个儿子起好了名字,紧跟着就得册立太子了。    那又是一个极为繁琐的过程。    明朝,无论是皇帝登基,还是册立皇后和太子,其流程都是历朝历代里最为复杂的。    这也是因为朱重八自己出身太低,当上皇帝后为了不让人笑话,便用各种繁杂的礼仪来找补。    三场大典接连举办下来,朱宸濠也是累得够呛。    可他却没时间休息。    因为除了老婆孩子之外,还有一个人他也得解决好。    那就是张太后。    这位前朝的太后,跟他这个辈分高很多的新君住在一个皇宫里肯定不合适。    但朱宸濠又不能让这个女人离自己太远。    不然谁知道她会不会整出什么幺蛾子,弄些太后懿旨啥的,然后一堆人借机发兵造反。    而他这才刚刚登基,也不敢立即就将对方给弄死。    于是想来想去,朱宸濠最终决定将张太后送到刚腾出来的豹房去住。    反正豹房就位于皇宫边上。    张太后住那儿,也就相当于一直都在自己的眼皮底下。    豹房里又全都是他的人,这个女人住在那儿根本就翻不起什么浪来。    等过一阵子,再结合对方的行为表现,朱宸濠才会最终决定这位太后的命运:    对方要是清心寡欲,不理世事,或许还能就这么过完一生;    可若是有什么想法,那恐怕随时都会驾鹤西去。    安置好了张太后,朱宸濠所办的下一件事,就是大封功臣。    王信、葛江被封为了国公。    此二人原本级别就高,起兵后一个是北伐军主将,另一个则坐镇南京,就算贡献没别人大,却也得从他们封起。    王麟、闵廿四、万贤一、周尚文、凌十一和吴十三等人皆被封侯。    获封伯爵的也有不少。    不幸战死的杨清、万贤二、熊十四和熊十七等人也获得了追封。    之所以大肆封爵,也是因为朱宸濠想要改变目前这种文尊武贱的状况。    当年土木堡一役,大明的那帮实力勋贵几乎折损殆尽,继承爵位的后辈又啥也不是,这才使得文官集团独大。    朱宸濠所新封的这帮将领,可都是跟随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根本不会像其他武人那样任凭文官拿捏。    只要朱宸濠日后再将天平往武将那方再微微倾斜一点点,或许就能慢慢让文武双方恢复平衡了。    不过这些新勋贵也可能慢慢变成新的毒瘤。    这个问题,就得朱宸濠以后想办法来解决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