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廖化新传_48、解救邓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48、解救邓凯 (第2/2页)

   除此之外,巴东地区出现传闻,为了避免巫县的危机再度出现,陆逊下达了最新将令,要求原本羁押在巴东的关羽军将领押到秭归集中管理。

    廖化和关平一致决定,针对陆逊的命令行动,救出那些被转移的战俘们。

    派出斥候,混进巴东城,侦察战俘的转移情况。

    得到准确消息前,山上的将士们顿顿饱餐,确保战斗力。

    为了弥补武器的缺失,将士们砍伐了不少木材,使用刀子制造成木枪。

    就这样,虽然没有获得战俘转移行动的准确情报,但是,廖化军的将士们确实做好了战斗准备。

    斥候终于把准确的情报带了回来,吕蒙军将会在第三天的清晨,带领战俘们出城,前往秭归。

    留下苏由带领少量将士留守熊山,看管俘虏和军粮,廖化和关平两人带领主力连夜下山。

    关平带领少量将士一路南下,到达长江北岸。

    巴东和秭归都是长江上的重镇,吕蒙军又拥有强大的水军,为了防止敌军利用水路运送战俘,关平的任务是在河岸边设伏。

    一旦斥候确认了敌军走水路,那么,关平将会使用铁索拦江等方式,破坏航道。

    当然,为了避免惊动敌人,关平没有立即行动。

    只等敌军真正走水路的时候,将士们才会开始行动。

    廖化预设的战场,叫嵩子坪。

    这个地方距离巴东有段距离,遭遇伏击,敌人很难快速反应。

    而且,此地距离熊山山区不算远,救人成功之后,将士们也可以快速北撤。

    一旦敌军发现水路行不通,将会进入自己的预设战场。

    除了水路上的布置,廖化同样没有忽视陆路,派出不少斥候。

    只不过,陆路的行军路线更复杂,廖化需要根据敌人具体的行进方向,进行调整。

    第三天的清晨,斥候赶回了嵩子坪,带回了情报。

    运送战俘的部队没有走水路,而是选择陆路。

    车队一共五辆马车,随行的吕蒙军将士共五十人。

    车队在巴东城大牢前停车,一共带走了五名战俘,其中就有被俘的将军邓凯。

    每名俘虏都被带上了一辆马车。

    得到准确消息后,廖化命令将士们设置埋伏,同时,召回关平的部队,派出斥候再次进行侦察。

    说来也巧,这支运送战俘的车队,走的路线恰恰经过嵩子坪。

    当敌军进入埋伏圈的时候,廖化带兵出击。

    敌军对于遇袭这件事,似乎早就有准备,廖化军拥有人数优势,敌人却并没有慌张。

    依托五辆马车,敌军结阵抵抗。

    五辆马车的帘布也被卷起,每辆车下来了四名士兵,加入到防线中。

    除了立即做出防备之外,敌人还利用兵刃砍坏了马车的车轮,斩断了马车上栓马的绳子。

    敌人对伏击有了准备,就算廖化救出了战俘,也没有办法利用马车带人逃走。

    廖化同样没有选择,既然斥候很确信,这些俘虏都是关羽军的将领,那廖化只能赌一次。

    如果这一次放弃了,下一次救人只会更难。

    廖化和关平两个人分别带兵对敌军防线发起冲击。

    虽然很多士卒的武器简陋,但是,廖化军毕竟拥有人数优势。

    嵩子坪地形平坦,放大了廖化军的优势。

    一番攻防之后,吕蒙军被击溃了,败兵朝着北方撤走。

    命令将士们拾取吕蒙军溃兵丢弃的武器装备后,廖化亲自带人检查了这五辆马车。

    每辆车里确实都有一个俘虏。

    年纪最大的战俘,大概得有五六十岁,头发有些发白了。

    老人见到廖昊之后,急切的询问道:“是詹将军的人吗,我是邓凯,你们终于来了。”

    “快带我去见詹将军,我有要事说。”

    既然确认了老人是自己要救的人,廖化便指挥士兵救助战俘们。

    战场上毕竟不是说话的地方,再重要的情报,也得等到脱离险境再说。

    除了被破坏的马车,俘虏腿上绑着的锁链也加大了营救的困难。

    铁链不是绳索,没有办法用刀子砍断。

    而且,铁链本身会影响到行动。

    亲自带领士卒,在现场搜索钥匙,廖化却没有得到任何发现。

    敌人明显早有预谋,廖化也只能见招拆招。

    没有办法利用这些马车,战俘又行动不便。

    廖化采用最笨的救人方式,抽调了十名身强力壮的士卒,两人一组,背负着这五名战俘,随军行动。

    目标达成,廖化下达了撤退命令。

    东西两个方向响起了喊杀声,新的敌人出现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