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郁离子 1 (第2/3页)
着“纪效新书”几个字。 青藤看过之后,面无表情地盯着舒承宗说道:“《纪效新书》乃元敬所著,记录其毕生所学兵书之大成,但是早已刊行与天下,舒老弟今日既然拿出,其中必有原因,愿闻其详。” 舒承宗苦笑了一下,说道:“藤兄说得没错,此书确是记载了元敬兄平生所学,但是舒某此刻手中这本却不是刊行于天下的通本,而是是秘本,藤兄请看。”他说罢伸手将书翻至最后一卷放在了青藤面前。 青藤“哦”了一声顺着舒承宗的手指看去,果然见那第十五卷卷首上写了几行字:第十五卷系元敬于浙江台州亲笔记录自诚意伯刘伯温嫡传后人之口述,所述皆为平定天下之奇谋战法,因此凡后世观看研习者,无论戚家后世子孙与否,凡意图不利于我华夏民族和大明江山者,天地鬼神共殛之! 青藤微微颤抖着将书卷拿起,小心翻看起来,神情竟有些凝重,半晌,才抬起头,看着舒承宗疑惑地问道:“这卷书莫非是……是刘伯温所著的《百战奇谋》?难道世间竟真有此奇书?” 舒承宗缓缓点了点头,答道:“如若元敬兄推断不错的话,此卷书确为诚意伯所著的《百战奇谋》。” 青藤更加疑惑道:“愿闻其详。” 舒承宗点头道:“两位兄长当还记得初到舒聚源酒坊那天的情形,这一切须从那之前的一个月说起。一日晚间我忽然接到元敬兄遣来的一个亲随,见面后他交与我一封亲笔信和这卷书,然后便匆匆离去。我看完后不禁又惊又怕,原来元敬兄在信中言道,自张太岳公离世后他被调往广东,自知他已经时日无多,斟酌再三,终不愿意看到此奇书就此湮没于凡尘,因此将此书秘遣专人交与我,并将其来龙去脉在信中交代得一清二楚。我看过以后觉得此秘本事关重大,于是把秘本藏到一个隐秘所在,果不其然,不久就有悍匪姚枭伦一伙上门抢夺。可是昨夜之事与此秘本恐怕也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因此我思索再三决意取出做一了断。既然两位兄长心意已决并因此怪罪承宗,我便将此事的来龙去脉详细说与两位兄长,你们也给我参详一下。” 青藤先生又拿起秘本看了一眼,又看了看舒承宗,问道:“舒老弟几年莫不是一直把秘本藏于你舒聚源的窖池之中” 舒承宗笑着点了点头:“难怪连黄口小儿都知道‘聪明不过徐文长’,果然什么事都瞒不过你的眼睛。” 青藤笑道:“舒老弟此言差矣,是瞒不过为兄我的鼻子,不过也是你那窖池的酒香实在太过浓郁,从你一进来便满室弥香,便是想猜不到也难。舒老弟你说说这秘本的来历吧。” 舒承宗点了点头,道:“据元敬兄信中所载,嘉靖四十年,他在浙江台州府抗倭军营。一日忽然得报,说有一个农夫模样的老者自称有重要事务必须面见戚继光将军本人,左右都怕是倭寇派来的刺客,因此想要将人直接拿下或打发走。 元敬兄却觉得有些蹊跷,因此命人将来人引入帐内,见来人是一老者,虽然一身农民装束,但气宇不凡,老者一进帐内便提出请戚将军屏退左右,说有要事相禀,决不可有第三人在场,否则便转身离开。元敬兄见老者气宇不凡,于是不顾反对,将左右都请出大帐外,并安排专人在帐外看守,老者这才开口。岂料老者甫一开口,元敬兄便大吃一惊,原来这老者竟说自己是诚意伯刘伯温的后人。” 青藤听到此处若有所思了一会儿,然后苦笑道:“我与元敬在浙江共事长达数年,彼此也算知交,竟从未听他只言片语提起此事,想来汝贞对此事也是毫不知情。诚然如老者所说,他应该是刘伯温次子刘璟的后人。” 舒承宗点头赞道:“藤兄博闻广识、料事如神,小弟佩服!那老者确如藤兄所言,说自己是刘璟的后人。他和元敬兄讲了一段往事。 早在本朝开国之初,刘伯温始被太祖皇帝封为诚意伯之后,见微知著,于是便想尽力保全自己的毕生心血。俗话说,知子莫如父,寻常百姓尚且了解自己的儿子,何况精通易经风水、才智堪比诸葛的刘伯温? 刘伯温对于自己两个儿子所知甚深,长子刘链耿直,却过于刚烈,次子刘璟相比更加内敛,因此他决定让长子世袭诚意伯,而次子刘璟一脉,世代为家族保守一秘密,即口传心授一段话,并严令绝不许见之于纸墨。 刘链仕途一路顺风顺水,却被胡惟庸所忌,最后遭陷害含冤惨死于井中;而次子刘璟深得太祖和建文帝器重,却不料遭遇靖难之变,刘璟性格虽然低调内敛,但大是大非面前却颇具乃父之风,无论成祖如何威逼利诱,他绝不肯事于二主,并口吐金言,称成祖‘殿下百世后,终逃不得一个篡字’。成祖无奈之下将其处决,不过成祖因其忠勇可嘉,并感念其为忠臣之后,因此并未像对待方孝孺等人一样,对其族人无一株连,刘璟一脉香火方得保全。 刘璟临死前在狱中将那段话传于儿子,并详加叮嘱,随后他便含笑赴死。其后人自靖难之役后便散落于民间,均以务农、经商为生。其后人都恪守祖训,每一代均选出品行端正的传入将祖上传下来的这一段话背得烂熟,而这位老者便是这一代的传人。” 舒承宗略微顿了一顿,继续说道:“据这位老者所言,其族人在靖难之变后便自南京流落到江浙,子弟辛劳勤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