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77章 圣旨下达 (第2/2页)
军覆灭,那这一耽误可就是一年。 结果移植到半山后,茎叶发生枯萎。两位老农先是认为土壤偏干,水分不够。还好水渠早已修好,浇水很方便。可是浇水过后,两种作物的秧苗依然伏倒腐烂了,扒开土壤一看,根茎一点没长。 两位老农暗道好险,还是陆公子为人谨慎,这要是全部移过来,两人现在就不知道该怎么向人家交代了。两人在堡内待久了,结识的人也多了,有时候吹牛就把自己每月十两银子薪俸的事情给说出去了。这薪俸可比堡内的千户和守备高多了。 人绝大多数都有妒忌心理。三种田的老农拿这么高的薪水,在堡内早就引起了非议。若不是陆挽压着,可能很多人会找他们麻烦。要是庄稼再种死了,就算陆挽不责备他们,他们也会觉得这地方难以待下去。 陆挽看过庄稼以后,丝毫没怪罪二人,反倒和二人讨论了很多。最后三人还是觉得半山气温太低,可能还得推迟一个月移植。 浇多少水,施多少肥,秧苗的种植间距,这些事情都好统计。气温这个事怎么统计?古往今来种庄稼都是靠经验,但经验这个东西很主观。就好比三位老农,分别来自杭州和平凉,突然到了庄浪,气候不一样了,土地不一样了,过往的经验就不好使了。 水、肥、土、温、风……这些条件如果能够归总量化,那推广起来可能就要简单的多。 陆挽倒是听说过一种测量温度的方法。这方法来自意大里亚,由一名叫做伽利略的学者提出。原理是液体受热会膨胀,把水置于一细长的琉璃管中,琉璃管一端是个球体,一端开口,水面会随着温度升降。 但要复原这样器具有很多难度,琉璃本身就难造,大明朝可以制作出琉璃,但多数是装饰用途,透明度难以达到制作仪器类器具的要求。 西方人倒是会做,但是据说工匠被关入了一个海岛之中,数百年来技艺从不外传。镜片等物体用水晶倒是可以代替,但细长管状物用水晶就没办法加工了。 越想越头痛,最后陆挽放弃了!卫夫子说过,人类对世界的探索是个漫长的过程,有很多事情如果条件不够是揭不开真相的。 陆挽陪着两位老农蹲在地上冥思苦想的功夫,突然听见有人喊“陆公子,喜事,大喜事啊!” 陆挽转头一看,韦副千户一边跑来,一边向他挥手。 不,韦副千户已经转正了。前段时间五军都督府批示公文已经下来了,韦副千户升镇羌千户所千户,殷百户升副千户,原千户唐勇因公事失职降两等为带俸百户。大明朝如今军卫逃亡太多,导致官多军少,所谓带俸就是挂个职务,领点微薄的薪水,啥事也管不了。 总之韦、殷二人现在是水涨船高,连原本让家人除去军籍去江南定居的事情也暂时不办了。 看韦千户那高兴的劲头,估计不是一般的好事。最近有什么大喜事能让他乐成这样?陆挽想了想,心头一跳,莫非圣旨下来了?算算时间也该差不多了。 等韦千户跑到跟前,喘气还没平复下来,就急着表功道:“公子,你先猜猜是啥好事?” 陆挽猜道:“是不是开市的圣旨下来了?” 韦千户顿时没了兴致,说道:“公子真是个无趣的人。我真是问的多余。” 陆挽继续道:“是不是庄浪那边派人来请林叔?” 韦千户觉得自己整个人都是多余的了,他就不该跑这一趟。这么大的喜事换做别人,应该难以自持了,看陆挽的表情,就知道一切都在他预料之中而已。 韦千户还是问道:“公子会不会一起去庄浪?” 陆挽点了点头,说道:“陛下必定会指派一位中官督办此事,这个人对未来市贸也有其影响力,我得去见一见此人。” 韦千户道:“公子带小老儿一起去不?小老儿活这么大,还没见过圣旨长啥样。” 陆挽道:“没啥稀奇的,一卷锦而已。锦上文字才是重点,里面的一句话可能改变万千生灵的命运。” 圣旨都不稀奇,还有啥好稀奇的?韦千户觉得陆挽这个人真的是没趣透顶了。 不管怎么说,陆挽还是带着韦副千户一起去了庄浪,同行的还有林时雨、吴三、吴十二。 不得不说接圣旨的仪式真是隆重。使者未至城池,庄浪所有的文武官员就要准备好龙亭、綵舆、仪仗、鼓乐,出城迎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