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64章 一时疏忽挨刑杖 (第2/2页)
,那被子里还在往外面渗血呢。” 。。。。。。 挨刑杖就算了,还要被人围观,陆挽不觉得是什么光荣事情。屁股上皮rou烂了,裤子暂时不能穿,只能用绸被搭着遮掩一下。现在这幅狼狈样子,为了避免尴尬,陆挽只能趴在担架上装死。 张归荑也跟了过来,等在兵备道衙门外边。她见陆挽被打得不知死活,赶忙跑过来问道:“师叔,你没事吧?” 陆挽更羞了,埋着头悄悄道:“我没事。” 张归荑犹自怀疑道:“真没事?” 陆挽:“真没事,这么多人在,总得装个样子。” 张归荑:“哦,没事那我回家了。” 无情!陆挽觉得自己受打击了。 张家丫头长得俊,在西宁、庄浪、凉州三城都是知道的。张怀瑾和陆挽的关系,毛伯爷也是知道的。所以毛伯爷也就没插什么话了。 出城的路上,毛伯爷对陆挽说道:“今天谢谢你替老头子挽回颜面。” 在朝,名望为重,在野,民望为重;声望这个东西,看似无形,实则重逾千钧。诸族纷争,为什么习惯找毛洹;军卒营兵为什么信任毛洹,宁愿得罪兵备使也要维护他;因为毛洹处事公道。 毛老伯爷带兵不咋地,武艺也稀松,公道就是他的立身之道,也是伏羌伯一族的立身之道。百姓信他,兵军信他,他在甘肃的声望无暇,皇帝就信他。否则,京城远在三四千里之外,皇室如何知道一个外族勋臣的忠贞之心? 别说历史上什么自污之道,贪婪是无止境的,而贪的最大目标就是国。有贪心之人,谁都可以收买,谁也可以出卖,这个道理还需要赘述么? 纵观历朝,国是天子的,忠贞之人不会卖国,天子用人求的就是忠贞之士。像文丞相这样的人,元世祖身为异族还苦劝他三年;当今圣上为什么看中浙江巡抚高翼,因其家纯善也。贪官并非不用,但天子不会交心于贪官。 除非是昏君,昏君贪官刚好可以凑一对。 陆挽道:“伯爷只是说不出来而已,伯爷的心里是清楚的。伯爷生在边疆,长在边疆,知道如何做才是对的。就算没有深究国典律令,伯爷的断事已经合乎道理了,小子不过是帮伯爷口述出来而已。” 毛洹捂脸道:“都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啊。” 嬉闹过后,毛洹接着说道:“这位新任兵备使闹这出是为啥?打击老头子和你么?但老头子感觉也不像啊。。。他要是先点明你的身份,把你带出去用刑,你连插话的机会都没有。到时候,老头子也不知道怎么跟他论理。当着满城百姓面,那老头子的脸可就丢光了。” 陆挽道:“您老人家追求的是公正,他追求的也是公正。法律并非完美,有些事若全依律法,结果反而可能不公正。您老人家要的是结果公正。 但世间情况有很多种,公正有时候是很唯心的。你认为公正的事情,别人未必认为是。比如今天这个案子,我们都认为您的断事是公正的,但涉事的蒙古人未必会这么认为。。。你认为法律这条不对,我认为法律那条不对,我们都不遵守律典,那天下不是乱了么?” 毛洹也被陆挽说迷糊了:“那到底谁是对的?” 陆挽道:“这就是世界复杂的地方。我们有时候是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我恩师的观点是,既然无法确定对错,那两种观点都必须允许存在。常规之时,我们是要遵纪守法的,非常之时,各凭本心吧。圣人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毛洹拍着脑门道:“真特么复杂,看来文官也不好当。这样的话,这顿打你就认了?” 陆挽道:“不认!杜兵宪今天这么做,我猜他的目的是想让我们办事要守规矩。咱们前段时间用闹粮饷这种事挤走了仇兵宪,从朝廷角度来说,确实有点过了。九边要是有样学样,那每个督、抚、兵宪、布政、粮道的官都不好做了。京中六部也要跟着头大。 但国朝至今,很多法规都不合于时,如果真的事事讲规矩,太祖之法一字不可改,那只能眼看着这个国家沉沦下去了。 就拿甘薯番麦这些作物来说吧,国家粮赋不收,怎么推广大面积种植?等中枢修改律令?我估计百十年都未必能改过来。但这些东西遇到灾年是可以救活万千百姓的,我们就不推广了么? 还有与蒙古人的贸易,朝廷说停市就停市,说限额就限额。以蒙古人的性子,与其饿死,还不如南下先抢一把。蒙古人要是生计活泛一点,南侵也会少很多。自俺答汗逼迫朝廷入贡开市以来,两族纷争确实少了很多,这点瞎子都应该看到。” 毛洹道:“如之奈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