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重辉_第123章 抵达西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3章 抵达西安 (第1/2页)

    陆挽笑笑,不想辩驳。如果信天命,那自己真该去白莲教了。

    世事苍狗,往往出人意表。人的心智实在是有限,难以算尽天下事。这次遭遇只能让陆挽反省自己,在过程中,是否还有处理不当之处。

    吃完饭后,陆挽回客栈先替葛亮写了封信给吕简。葛亮救了自己,总不能让他回府衙受上官责罚。吴十二出门买了两匹马,一匹给自己,一匹给葛亮。

    临别时,葛亮问道陆挽:“陆兄弟智慧超凡,不知可有办法剿灭山中贼匪?”

    陆挽直言不讳道:“没办法。”

    葛亮很惊讶:“以陆兄弟的智慧,一点办法也没有么?”

    陆挽解释道:“方圆数百里的群山大壑,怎有可能派兵长期驻守?就算剿灭了眼下这一波,活不下去的百姓还是会逃进山里变成盗匪。民不安生,山林的匪患就不会灭绝,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剿之不绝,图耗兵马粮草。若要剿匪,需先抚育民生。待百姓安居乐业后,就算不剿,它也会自灭。”

    掌理万民,那是大老爷们的事情,葛亮这个小吏是插不上话的。他本来还想从陆挽这里找点主意,回头可以请功,现在看来是没戏了。公务在身,多留无益,葛亮告别而去。

    为了避免引人注目,陆挽等人不敢去给葛亮送行。葛亮自己换了身装扮,骑马离开潼关奔往归德了。

    这次历险,陆挽等人不但没有损失,反倒还有点收获。一是,柳兰君白莲教徒的身份得以暴露;二是,海晦和尚身上的嫌疑被洗脱了。

    甚至,如果没有海晦和尚跟随,陆挽还不可能这么快脱险。怀疑了和尚这么久,陆挽心中难免愧疚。

    葛亮走后,陆挽就来到和尚的房间。

    桌上摆着一本打开的佛经,陆挽行个礼道:“释兄在诵经么?陆某是否打扰了?”

    陆挽难得主动找和尚说话,海晦欣悦道:“不打扰,不打扰。施主请坐!”

    海晦给陆挽倒了杯茶,陆挽接过,说道:“以前对释兄多有怀疑,还请释兄见谅。”

    海晦毫无介意之色,说道:“施主心怀宏念,又有宵小伺机图谋施主,施主谨慎一点是应该的。若非亲身经历,谁又能想到白莲教会买通山贼在官道之上劫持施主。”

    陆挽道:“释兄胸怀宽广!前次释兄与我讨论佛教,在下却有未尽之言。释兄现在可愿听之?”

    海晦忙合十道:“愿听施主教诲!”

    陆挽道:“不敢!我姑且妄言,大师姑且听之。对与不对,大师自己分辨。我有一问,大师说先有人还是先有教?”

    海晦迟疑很久答道:“先有人!”

    陆挽欣然道:“释兄坦诚。佛祖释迦摩尼是人,建华夏佛教祖庭慈云寺的是人,禅宗初祖达摩也是人。所以是人建立了佛教,人选择了佛教,人改变了佛教,先于佛教改变人。

    世间苍生亿兆,从生下来开始,就有美丑、贤愚、善恶、坚猾等诸多区别。俗言一样米养百种人,其实人若区分,又何止百样、千样?

    所以当有一群人按着心中的意愿创立佛教后,总会有意愿与之想近之人信仰之。这就是佛教甚至其他宗教存在的缘由。

    佛教劝教徒向善,劝自我修行。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的信徒,劝导之,教化之。这就是佛教的意义。

    真正悟道的高僧,从来不会说要度尽世间每一个人。因为众生生来不同,经历不同,信念也不同。儒释道法墨,人各有所好。你若强求,必起纷争,这与佛的本意就违背了。

    我们每个人都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只是一个小小的我,如果只做小小一个我,哪怕度了一人,那都是了不起的功德。积少成多,自然功德无量!”

    和尚痴了,喃喃道:“原来这就是佛心么?”

    陆挽道:“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或许别人有不同的看法。择善而执之,随心而行止。我的师父是这么教导我的。”

    和尚默默不语,似进入禅定状态。陆挽不在逗留,悄悄离身而去。

    第二天从潼关出发,海晦和尚还是跟了上来。

    陆挽坦诚地对海晦说道:“在下是流放之人,未来的路可能险阻重重。释兄真的想好了要与在下同行么?”

    海晦也坦诚的说道:“小僧看得出来,施主是心怀宏愿之人,与其小僧在黑暗独自摸索,不如附施主骥尾而行。”

    该说的都说了,既然和尚执意跟随,陆挽也不再劝阻。

    吴十二刚刚经历过绑架,心里还有阴影。路上,他问陆挽道:“木头,咱们要不要派个人先去前面探路?”

    陆挽笑道:“十二叔,其实过了潼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