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9章 新安吏渑池会三门峡 (第2/2页)
长伴青灯古佛。海晦大师佛法精深,小女子就跟在他身边参禅礼佛吧。” 那有区别么?陆挽听了后,也不知道自己是啥心情。好像还有那么一丝丝高兴,真是作孽啊! 算了,不纠结了。陆挽语气缓和道:“姑娘,如不介意的话,日后请带上面纱斗笠。” 柳兰君给了陆挽一个欣悦的点头微笑作为答复。那笑容灿烂如路边夏花,令陆挽觉得自己的心跳好像加快了两拍。 其后,众人顺顺利利路过了新安县。就是诗圣杜甫在新安吏中描写的新安县。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诗里写的是文字,可在唐时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比陆挽小几岁,比郑无咎大几岁的孩子。不管是有父母怜爱的肥男,还是伶俜的瘦男,这些孩子都要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去抵挡叛军,守卫王城。 送行勿泣血,那是对父母的宽慰,一如陆挽流放时和父母的告别。为父母者怜爱孩子,为子女者眷念父母。千古皆然!只是仆射果然能如父兄一般照顾这些孩子么? 晚上,陆挽在驿馆和两个孩子讲读此诗时不禁泣泪长流,中断了讲解走出屋外。陆挽每读三吏三别感情都难以抑制。那不是伤秋悲春的感伤,而是来自经历,来自未来的惶恐。 大明朝立国至今,各种弊端积攒,犹如人之病入膏肓。连顾钟安那样的商人都能看到的危机,卫余师徒如何看不到?乱世人不如狗,朝代在轮替,悲剧却从未终止。可怜我华夏的子民,可怜我大明的子民! 在屋外,陆挽遇到了明着偷听的海晦和尚。 和尚道:“施主大慈悲!” 陆挽道:“和尚如有慈悲心,当为大明尽一份心力。”陆挽不知道和尚和白莲教有没有关系,能劝的也仅止于此。 和尚合十:“愿随施主!”和尚法相庄严,看不出异样。 过了新安县,就是渑池县,那个曾经秦赵会盟的渑池县。 秦赵会盟台就在县城西南角,陆挽晚上抽空带两个孩子去了一次秦赵会盟台的遗址。熟料此台历经沧桑战乱,已经只剩下一个小土堆。 土堆上有个亭子,亭前有碑,记载着承庆二十四年,渑池知县建亭于台上以怀古。 过了渑池,过了硖石驿,在接近陕州时,陆挽却突然让吴三护送林时雨、张神医、郑无忧三人前往陕州。自己带着吴十二、李虎、彭苗和小无咎离开官道向北方小路中走去。 和尚和柳兰君要跟着陆挽没有阻止。走了不过七八里,就进入了茫茫的山区。山路陡峭,有些地方驴子都不方便上下,柳兰君走的气苦,中途竟然调头走了。 李虎担心道:“这个小娘子不会不跟咱们走了吧?” 彭苗嘲笑道:“你是不是傻?她去陕州等我们呢。” 李虎道:“你怎么知道?” 彭苗道:“陆兄弟让张老神医等人先去陕州,代表陆兄弟只是出来半点小事,回头还是要去陕州的。” 李虎摸摸心脏道:“吓死我了,我还以为陆兄弟要带着我们跑路呢,原来不是啊。对了,公子你带我们去什么地方?” 以为跑路你还跟着?陆挽有点感动,回答说:“我想去看看黄河。” 陆挽身边几个人都很好奇,黄河有啥好看的。这一路上,在归德府、开封府、巩县这些地方,官道离黄河相距极短,陆挽都不曾去看过,为何要跋山越险来看这陕州附近的黄河? 陕州的黄河与其他地方确实有所不同。此地黄河不但关乎西北百万民生,还影响了华夏历史的走向。 黄河在潼关至陕州地段,南北为秦岭山脉和中条山脉所夹,河道变得非常狭窄。其中犹以陕州段为险要。曾有人云:三门而下,石碛如山,连延百里,河过砥柱,响声如雷。 金代周昂亦有诗云:鬼门幽幽深百篙,人门逼窄愈两牢。舟人叫渡口流血,性命咫尺轻鸿毛。 所谓三门,即是在陕州西方二十五里处,黄河河道中有六座石峰,将本来就不宽的河面分成了三段。因河道落差大,河面窄,黄河在此盘纡激射,水益湍怒。 黄河是关中与关外相连的唯一水道,承担了秦汉以来漕运的重任。《史记留侯世家》曾有言:“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