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五章乌桓入关 (第1/2页)
幽州北面的幽州关,是少数民族南下的必经之路。 无论多强大的少数民族,不经过幽州关,都无法南下中原。 幽州关就像是一位伟大的父亲,默默的守护中原百姓许多年。 即使千疮百孔,残破不堪,也没有一句怨言。 然而,我待你如亲子,你却不能待我如亲父。 总有人会暗中串通北方少数民族,打开幽州关的城门,放少数民族入关。 少数民族入关之后,犹如强盗一样,四处抢夺并且杀害我中原百姓。 放他们入关的这些人,是汉族的罪人; 同时,这些人也伤了这位‘老父亲’的心。 情报营的能力非同一般,但是有范围的,范围就是在幽州关以内,长江以北。 在这些地盘内,情报营可以说是无孔不入,发生很多事情都能在第一时间内得到一手消息。 而在关外,情报营的能力就差了很多。 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民族凝聚力,以及对汉族人的抵触,让情报营无法伸手打探情报。 就像这一次:乌桓族出兵十万之众,这么大的事情,却是在入了幽州关之后,情报营之人才快马加鞭地将这个消息传到张辽的手中。 情报营之所以敢直接将情报送给主将,是韩成特批给情报营的特权,将最主要的情报交给最需要的人。 韩成远在太原县,若情报营先将情报禀告给韩成,在让韩成作决断,然后在告诉张辽,这一来一往的时间,幽州之战也好进行的差不多了。 这样做,却可以充分的利用起情报营的作用,避免了事事都要经过韩成,让韩成做决断的‘繁文缛节’。 给予将领极大的临时决断权力,提高了战争的获胜率。 张辽接到如此重要的情报之后,立即放弃了刚刚和沮授,徐庶,司马懿等人制定的进攻方案,转攻为守。 并收缩了防线,将粮食收集起来,固守广阳县。 广阳郡广阳县可是幽州东部到达幽州西部的必经之路,此县就是幽州的连接带。 此县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但却很难长期驻兵。 主要是因为这座县城城小而墙薄。 安排少量军队的话,守不住; 安排大量军队的话,盛不下。 张辽选择如此鸡肋的地方,手下众人皆不是很满意。 但张辽力排众议,坚持将大军放在广阳县。 正军师沮授代表众人,对着张辽责问道:“张帅,虽然幽州境内可驻兵的城池寥寥无几,但城高墙厚的城池还是有不少的。 为何要选择这样一座小城? 此战非比寻常,敌方人数众多,我们没有城池的优势,可就要处于不利的地位了啊。” 张辽义正言辞的回道:“沮军师,我知道你们的担忧。但我必须要守住这座城池,因为我是军人!我曾经还是边关的军人。 军人,是百姓们精选出来的,保护自己的人;所以我们事事都应以百姓为主。 这一次,乌桓族大军压境。我们确实可以凭借坚固的城池固守,然后寻找机会,将他们击败。 可是,那些小城池的人们呢?他们也是我军治下的百姓啊! 为了胜利,我军就不管他们了吗?我做不到。 我只所以在此驻军,就是为了不让乌桓族的大军过去。” 沮授听完张辽的解释,瞬间对张辽肃然起敬。 所谓‘仁者无敌’,说的也许就是张辽这样的人吧。 心中有了对百姓的仁义,才能无敌于天下吧! 这时,沮授看向张辽的眼神中充满了尊敬。 对着张辽敬重的说道:“张帅,我同意再此县驻兵,军中之事,我去摆平;若这次战败,回到太原县,我和你一起承担责任。能和你并肩作战,是沮某的荣幸。” ...... 情报营的人将情报送给了张辽之后,便通过自己的方式,将此情报快速的传回到了太原县。 韩成接到情报之后,立即安排魏延率领两万青龙军支援幽州的张辽。 虽然援军的数量不多,但这已经是韩成的极限了。 此时韩成的手中,也就仅仅只有六万骑兵,这一下,全部都在了幽州。 双方之间的战争,兵力是关键。 兵多就有底气,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韩成要做的,就是把底气给足张辽,这是对张辽的信任,也是对张辽能力的肯定。 魏延率领大军出发的一日之后,韩成见到柯比能的‘送信人’,只见这名勇士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 待此人将消息禀告给韩成之后,韩成对‘送信人’表现出万分感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