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千一百四十九章 华音寺 (第1/1页)
寺庙内,普惠大师的声音缓缓响起。 “接下来,老衲就为大家揭秘骗术之一,纸龟游水。” 普惠大师说着,一招手,“把老衲事先准备的东西拿上来。” “是!”小沙弥应着。 片刻。 一盆清水端了过来。 普惠大师拿过事先制作好的纸龟,轻轻放入水中。 “动了!动了!纸龟动了!” “真得动了!” “像活了一样……” 底下的老百姓高声欢呼,群情激昂。 纷纷露出惊奇之色。 “大师,这纸龟可是您施了法术的缘故,它怎么变成一只活龟了?” “是啊,大师,他怎么就成了活龟?”众人出言询问。 “哈哈!哈哈!”普惠大师爽朗一笑,摇了摇头,“非也!非也!” “这并非是法术,让此龟游水不但老衲能做到,底下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到。” “且听老衲细细讲来。” 普惠大师接着介绍。 “此龟乃是老衲用雄狗胆汁和鲤鱼胆汁,涂抹晒干制作而成。” “大家若想让纸龟游水,不妨回去试一试……” “雄狗胆汁……” “鲤鱼胆汁……” 老百姓们窃窃私语,灵光一闪,“我说怎么这么耳熟……” “原来,这个纸龟游水的法子,就是何仙姑的骗术。” “对!对!对!你这么一说,我也想起来了,何仙姑就使过这个骗术。” “原来竟是这般简单,咱们回去也要试一试。看看纸龟究竟能不能游水。” 第一个骗术被揭秘,下面的老百姓兴致更浓。 纷纷探头,露出渴求的表情,期待接下来的揭秘。 “第二个叫做灯烟画蛇……” “事先找到一条小蛇打死,然后把灯草上沾满蛇血阴干,拿此灯草点燃,灯烟升起,便是一连串蛇的模样。” “此法那位何仙姑也用过。”这次没等百姓想起来,普惠大师便率先提醒。 很快…… “第三个……” 普惠大师讲的声情并茂,绘声绘色。 百姓听的有滋有味,就像是听说书人讲小故事一般,越听越觉得有意思。 有那不懂的地方,他们还会时不时的问上两句。 也有读书人拿出纸笔,当场记下,待回去后一一试验。 “好了!”直到普惠大师讲的口干舌燥,才堪堪叫停。 “今天就到此为止,明日继续。” 普惠大师宣布完普法大会结束,在两名小沙弥的簇拥下,转身离开。 至于其他和尚,则是被热情的百姓,绊住脚步。 房租内。 “咯吱”一声,门被推开,普惠大师脸上挂满笑意。 “今天的法会十分成功,多亏了宋农女。” “大师过谦了,是大师讲的好,通俗易懂,别有趣味,才能让百姓情致高昂!” 宋青苑微微一笑,透过窗户,她已经看到了外面热闹的场景。 法会的成功,已不言而喻,而能出现这种局面,她的出谋划策只占其一。 真正起到作用的,还是普惠大师的亲和力和号召力。 “今日之事一出,苑儿猜想明日,会有更多的百姓闻讯而来,到时又要辛苦大师了!” “不辛苦!不辛苦!”普惠大师摇头。 “能让百姓了解骗术,免于上当受骗,老衲高兴还来不及,怎敢谈辛苦二字。” 普惠大师说着,转身吩咐身后的两个小沙弥,“去安排人手,为明日的普法大会做准备。” 说完,普惠大师又把头转了回来,对着宋青苑道,“以老衲之见,普法大会三天足矣。” “足够在百姓中造成影响,须知过犹不及……” 宋青苑点头,“大师说的极是!” “一切就按大师所言。” 三天的时间,一转而逝,普法大会圆满落幕。 而此次大会,也成为了淮安府,百姓茶余饭后的新话题。 更有那文人雅士,对普惠大师口中的骗术,产生了兴趣。 把普惠大师所言的方法一一尝试,最后得出结论,这都是真的! 此后一段儿时间内,揭秘骗术,似乎成为了淮安内的新时尚。 而宋青苑这边,已经不再关注普法大会的后续发展,一心埋头于玉石开光之事。 驿站内。 普惠大师带着三名和尚,坐在客厅的桌子前。 他们不断的转动着手中的佛珠,嘴中还念念有词。 细细听来,就是佛家的金刚经。 “众位大师久等了!” 宋青苑带着宋青茉,杨云晴,红袖,从外面走了进来。 同行的,还有玉器店的伙计,他们手里分别拿着盒子。 里面装着的,就是这段时间,经玉器雕刻师之手打造出来的玉器。 “见过几位大师!” 宋青苑当先施以一礼,其他人紧随其后。 “阿弥陀佛!施主有礼!” 几位大师竖起右手,以佛礼相回。 “老衲来介绍。”普惠大师侧身。 指向其中一名大和尚道,“这位是华音寺的主持,了然大师,农女已经见过。” “这两位分别是他的师弟,了智大师和了空大师。” “而这位……”普惠大师又指向宋青苑,“就是当今圣上,亲封的宋农女。” 华音寺,也就是普惠大师举行普法大会的那间小寺庙。 至于了然主持,宋青苑在第一日时便见过。 于是待普惠大师介绍完,便痛快利落的打起了招呼。 “大师!” “宋农女!”三人同时回应。 了然主持接着笑道,“贫僧也是久仰农女大名。” “能与农女再见,实数荣幸。” “农女揭秘骗术,让百姓免于上当受骗。” “宋家又是种出冬小麦,解决了大齐百姓的温饱,无论是于国于家,还是与我淮安府内的百姓,皆有益处。” “农女大善!宋家大善!” “阿弥陀佛!” 闻言,宋青苑谦虚一笑,“当不得了然大师的赞,苑儿只是尽己所能罢了!” “宋家亦然。” “到是三位大师,是我淮安府内的得道高僧,地位斐然,今日一见,名副其实。” “能见到大师们,是我们的荣幸性才对……” “宋农女……” “大师们……” 一番商业互捧后,几人终于坐在桌前,商讨正题。 “贫僧听普惠大师说言,宋农女想要为所卖之物开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