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四章:下一个计划  (第1/1页)
    而投放到市场,这样的一双皮鞋,至少要二三十块钱,经销商嫌利润低的,也可能加到四五十快。    人造革也当真皮的价格卖。    而范伟他们目前小打小闹,既不上税,也没有什么仓储,物流,和管理之类的成本。    可谓是利润最大化。    用来小本起家,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后世西南地区和沿海一带,农民的贫富悬殊为什么这么大,经济的结构不一样。    沿海一带的手工业发达,有对外的贸易口岸,可以投机取巧的地方很多,即便老实人,给别人代工也能挣不少钱。    这种贫富差距,从七八十年代就开始拉开了。    这是劣势,但在范阳看来也是无比巨大的优势。    要放在沿海一带,没两把刷子,没充足的资金,还真干不成这个事儿。    好比现在的人工成本,5块钱一天,在四川,找那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搞不好可以排几百人的长队报名。    像范伟这种手工作坊,只要规划合理,起家的速度非常快。    销路根本不愁。    本土作战,价格上有先决优势。    还有就是90年代,经销商大多数对品牌的忠诚度不高。    只要有利润,非常好打动。    万不得已,想要铺开货源,还有个最不要脸的绝招,大不了赊销。    所以目前的重点,还是把产量搞上去再说。    安排王叔带领着几个大爷,在店子里继续加工。    范伟带着范阳,揣着1000块钱,就踏上了前往市里的客车。    距离不远,只有30多公里的路程,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先在机电市场去转了一圈,橡胶的采购非常简单,说白了就是个橡胶垫,除了鞋底之外,这种橡胶垫的用处还有很多。    像厂矿企业里的配电系统,电机上面的输送带,马达的皮带,还有煤炭矿材用的输送带,都是这种橡胶,只不过厚度,硬度,规格不一样罢了。    范伟谈好了400多块钱的原材料,急匆匆的就要叫个拖拉机给拉回去。    因为价格便宜啊。    大不了路上多加几次油。    但是范阳说道:“别急,来都来了,咱们去城里转一圈。”    “去干什么?”    “买点皮鞋回去。”    “买皮鞋干什么?”    “带点样品回去,多找点款式,未必你还指望我来设计款式啊,当然是仿别人的最好了。”    “呵呵,也对。”    主要是女鞋,范阳根本不懂,也欣赏不来。    两人逛了半天,最后买了6双皮鞋,四双女式,两双男士,都是现有的工艺可以模仿的那种。    去学习了一番,效果还是非常显著,也大大拓展了两人的思路,当初范明礼比较保守,只进了棕色和黑色两种颜色,纹路只有两种,都是仿真皮纹。    做出来的款式自然单一。    而偷师来的几双皮鞋,特别是女式皮鞋,就有白色,红色,还有黑白相间,不同颜色的搭配,哪怕简单的花边,如何点缀,这些都是很考设计的。    这么一来,人造革的原材料,也该进货了。    过了几天,范阳范伟两人,又到荷花池去跑了一趟,进回来四卷新的人造革。    准备充分,就只等大干一场。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个多月就过去了。    时间,也来到了四月。    这一个多月,在范阳的带领下,他们转战了四个地方,铁厂,两个煤矿,还在县政府广场去摆了两天。    一个多月统计下来,帮工也增加到14个人,总共生产了800多双皮鞋,卖出去600多双,营业款有一万多块钱,除去各项开支,范伟的纯收入,估计有七八千。    而范阳身上,范伟东给一点,西给一点,也攒到了1200块钱之多。    目前的这种经营模式,已经逐步走上了轨道。    应该考虑自己的下一个计划了。    这种小打小闹,在范伟等人看来,自然是不得了的事情。    但在范阳看起来,未免太小儿科。    说起来也挺无奈的,要不是身上连一分钱都没有,他何必搞得这么复杂。    为了这一两千块的启动资金,足足折腾了他一个多月。    不过还好,终于还是凑到一千多块钱。    呸,还真是不容易。    就跟范伟打了个招呼,带着缺一门,买票上成都去了。    这一个多月以来,缺一门的进步挺大,在范阳的刻意引导下,现在他早就不从事生产,而是专心向着销售方面发展,尽管范伟还坚持亲力亲为,每一次摆摊都亲自前去收钱。    但相关的套路,缺一门上手还是挺快,无论吆喝,还是介绍皮鞋,待人接物都有了很大提高。    也拿到了人生第一笔工资,范伟就像打赏一般,做成一单,给个二三十块钱,一个月下来,也存到了两三百块。    人有了钱,底气就足,不光换上了新皮鞋,两套新的衣服,王叔还刻意制作了几个腰包,让他们好用来装钱,带点胶水之类的。    短短一个多月,人的形象气质,就有了很大的改变。    大方多了,只不过看着还有点搞笑,自从挂上了那个腰包,随便走到哪儿都要拍一拍,往摊子前一站,还真有点儿那种江湖货郎的感觉了。    缺一门还是第一次到成都,满是兴奋,下了车快中午了,先去看了一下车票,到康定每天只有一班,早上8点发车,预计到达时间在晚上8点的样子。    走318国道,老川藏线,300多公里,从雅安翻二郎山进去,过泸定,到康定。    此时的交通状况赶后世差得远,路面的状况不怎么好,10多个小时的车程,但现在也讲究不了那么多。    走出车站,快中午了,两人就在车站外面的一个面店,叫了两碗面。    “范阳,咱们到成都来干啥啊?”    “来找点东西,对了缺一门,之前我没给你说,现在我有条挣钱的路子,你愿不愿意去?”    “挣钱?什么路子?”缺一门给范阳的碗里加了点醋。    现在范阳的生活习惯,包括口味,缺一门都摸得很准。    “作生意。”    “啥?什么生意?”听到做生意三个字,缺一门挺了挺腰杆。    这在90年代,还是一个自带神秘符号的词汇。    “你知道XC吗?”    “XC?没听说过。”缺一门摇摇头。他连电视都看得很少。    “隔我们这边好几百公里,嗯,我想想,咋跟你解释呢,你知道游牧民族不?高原,牧民,养牦牛那种。”    “嗯,咋的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