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百八十八章 真的好气啊 (第2/2页)
的奢望,就是特别的希望自己也能够上杂志挣一点稿费,我觉得这个思想已经不止一个学生有这样的思想了。 很多的学生看到这个东西之后都有了一个这样的事情,但是很多的人投稿之后无一例外的事情就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怎么回信都没有,然后自己可能就会慢慢的变得绝望。 再也不会去投稿,最后放弃了写作的这个梦想。 大多数的学生就不完全统计,都是有一个写作的欲望的,虽然很多的学生写作的欲望并不是特别的单纯。 也就是说并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或者说不是为了兴趣而写作,只是为了能够得到一点money,虽说最后的结果都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但是如果刚开始抱着这种心态的话,也就是说抱着一个能够得到一定结果的心态的话,往往最后都是失望的。 这种失望很可能就是他们的绊脚石,当然了这种失望最后也很可能变成我的绊脚石。 说的我好像能够坚持下来似的。 当时我觉得那些轻小说是挺好的也能够符合我的cao作理念,自己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完全是可以创作一个轻小说的。 只不过最后我们所有的人都高看了我们自己,我们创造的东西在现在来看的话简直就是一塌糊涂,现在自己都不忍直视。 像那种传说中的高中毕业成为一个知名作家也只是好像在新闻中才能出现的,甚至到现在我觉得那种出现的可能性和考上清华大学是差不多的。 自从那次之后我对创作这件事情就有些失望,失望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期望实在是太高了,自己的期望太高的话就容易导致这件事情的出现。 其实说不定我还真的有写作的那种天赋,只不过在一刚开始的时候不愿意经受一些挫折。 当然这些都是无所谓的,现在没有走上这条路说不定还很开心,如果真的走这条路的话说不定是又穷又酸,穷酸穷酸就是说的文人呀。 以前有时候不理解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句话,现在虽然还是不太理解武无第二,但是我已经特别的理解文无第一这句话了。 就是为人其实相互之间都是不服气的,他们的那种酸劲儿是很难受的,不会承认你比他强的,因为文学上的事情你本来就是说不清楚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文人对自己文章的理解那肯定是越来越好,也觉得自己的文章是越来越高尚了,但是对于别人的文章那就不可能理解那么清楚,甚至专挑那些毛病,鸡蛋里挑骨头就是文人做的事情。 这就是传说中的文无第一。 主要是我也经历过一个这样的情况,但我有一次考得比别人好的时候,别人即使有几次考的比我好,我也会觉得他是可能作弊了,又或者是他可能这几次发挥的比较好。 又或者是这几次正好老师出的题他正好复习到了,其实只要差距不是特别大的情况之下,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承受在这个家伙比我强。 这就是传说中的我也很酸。 杂志这件事情其实自己好像上了大学之后就不会特别感兴趣了,可能一方面也有智能手机的缘故吧,当有了智能手机之后这个东西好像是可有可无的了。 现在说这个东西在一定的情况之下是没有必要一直在自己身上的,以前的时候书包里如果有一本那种都喜欢看的漫画或者是都喜欢看的杂志的话,那是绝对很光荣的一件事情。 但是现在如果谁的书包里面有一本杂志,估计能够表明一件事情,就是他爸他妈不让她在上学的时候带手机。 当然也只是一个玩笑而已,现在的话有一个方面就可以看出,坐火车如果是白天的话基本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在玩手机的,如果说有一个看书的那真是太稀奇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智能机基本上大部分的事情都能干了,就连看杂志这件事情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如果你觉得不应该把别人的版权当作玩笑的话,或者是作为一个人是比较看重版权这个问题的话,那就直接在智能手机上购买一下,这个服务还是很到位的。 还有就是那个学英语的事情,最后当然是没有办法和外国人进行交流了,但是我发现其实如果和一些特别熟练的外国人交流的话也不算是一件太好的事情。 他们会有一些简写的,就是他们在打那些英文字母的时候有的是会简写的,原因当然是很简单的,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是越来越简便了。 或者是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运用的语言视野会趋于越来越简便,这一点是很容易就能够理解出来的,换句话说我们中国人其实有时候也是这个样子的。 只是有时候我们感受不到罢了,我们在用汉语在日常交流的生活中会省略一些东西省略一些语法上的东西,但是我们会感觉到这个语句还是很通顺的。 有时候是缺少主语有时候是缺少宾语,反正就是为了能够减少一些多余的东西,或者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东西但是还是能够让人听明白这件事情。 其实就美国而言或者是英语而言,他们有些单词简写的也是很严重的,他们自己可以听懂但是如果说给我们听的话,我们会听的一塌糊涂。 如果是一些复杂的例子就没有必要举出来了,就举一些不是特别复杂的例子吧,这样的话我们都能够听懂其他的话都是专业名词没有必要了。 就比如说you,这个单词的话已经是一个很简单的单词了,即使我们在用手机打出来的时候也是非常的简便的,但是他们仍然嫌这个单词赘余,直接把这个单词省略成了u,一方面这个字母可能是这个单词最后一个。 另一方面的话可能他们之间的发音是相同的,所以说就做到了一个这样的地步,所以说最后也就演变成了一个这样的样子。 反正无论如何当你刚开始和他们交流的时候,如果关系比较好的话那就尽量让他们在打字的时候使用做个最正规的说法。 如果进行语音交流的话那就让他们稍微说慢一点,也许我们在平常的交流的时候觉得这个语速还可以,并且我们同类都能够听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我根本不需要举一个中国人和英国人的例子,我只需要娶一个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地方就可以了,如果一些南方人和北方人说话用方言的话,只要是稍微稍微快一点几乎就听不懂了。 如果北方人说的也稍微快一点的话,南方人也听不懂,当然有时候南方人说的不太快北方人也听不懂。 当然这个只是举一个例子而已,只是说明一下这个问题,也只是说明一下这个问题最后究竟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所以说如果有一外国人愿意和你交流的话,无论是正规的书写语言还是说说话上的语言,都尽量运用一些正规的,要不然的话你确实听不懂,听不懂的话就很难受那还不如不学。 而且考试的时候也是需要运用正规的,如果你习惯了那种东西的话对考试也没有什么好处,毕竟我们学这个东西其实大部分人并不是真正的能够做到和外国人交流。 虽然我们经常能够在电视上或者在现实生活中,比如说地铁啦,比如说一些中国和英国的朋友能够自如的交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